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一课繁星一、课文重点字词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模.糊(mó)模.型(mó)模.样(mú)静寂.(jì)梦幻.(huàn)萤.火虫(yíng)仿佛.(fú)佛.教(fó)相似.(sì)似.的(shì)方便.(biàn)大腹便便..(pián pián)半明半昧: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霎眼:眨眼。
纳凉:乘凉。
二、课文内容回顾。
1.《繁星》一文的体裁是散文,课文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
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
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灭亡》、《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依次为从前、三年前、如今),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即家乡自家的院子、南京的菜园、海上行舟中)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哲学的启示和美感。
3.“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和、静寂和梦幻。
5.“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猎户星座比喻为巨人,这样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还表露了作者内心涌动的激情。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一、课文重点字词。
妄.弃(wàng)嫩.绿(nèn)鸟巢.(cháo)折叠.(dié)抛.下(pāo)惊讶.(yà)悲哀.(āi)倘.若(tǎng)牺牲.(shēng)载.歌载舞(zài)记载.(zǎi)卷.土重来(juǎn)卷.起(juǎn)手不释卷.(juàn)试卷.(juàn)贡.献(gòng)妄弃:随意丢弃。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冰心诗三首》中的三首诗体裁是现代诗,课文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真,歌颂母爱,成为冰心创作的永恒主题。
2.《母亲》、《纸船》这两首诗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嫩绿的芽儿》是一首鼓励青少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
三首小诗都运用了“托物言情”的写法,第一首诗中的物是鸟儿,第二首诗中的物是纸船,第三首诗中的物是“芽儿”、“花儿”、“果儿”。
3.《母亲》: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把母亲的怀抱比作能遮风挡雨的鸟儿的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这首诗中的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依恋之情。
4.《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如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zài)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仿写:这首诗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对母亲的挚爱,你会用“送贺卡”、“帮捶背”等细节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我会写这样的句子:我从不会妄弃一次机会,总是记着——记着,送一张亲手做的贺卡,轻轻放在母亲的枕边。
5.《嫩绿的芽儿》: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这首诗借植物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表达了作者鼓励青少年要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6.冰心诗集《繁星·春水》中的诗我还知道:《致词》,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假如我走了,彗星般的走了——母亲!我的太阳!七十年后我再回来,到我轨道的中心五色重轮的你时,你还认得这一点小小的光明么?假如我去了,落花般的去了——母亲!我的故枝!明年春日我又回来,到我生命的根源参天凌云的你时,你还认得这一阵微微的芬芳么?她凝然……含泪的望着我,无语——无语。
母亲!致词如此,累你凄楚——万全之爱无别离,万全之爱无生死!7.赞美母爱的古诗我还知道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还记得其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安恩和奶牛一、课文重要字词。
腼腆..(zhě zhòu)木屐.(jī)..(xiū qiè)褶皱..(miǎn tiǎn)羞怯撂.下(liào)锃.亮(zèng)瘦骨嶙峋..(lín xún)翩.然起舞(piān)熙.(xī)来攘.往(rǎng)嘈.杂(cáo)蹭.着(cèng)翕.动(xī)反刍.(chú)找茬.(chá)脊.梁(jǐ)瑕疵..(xiá cī)粗粝.(lì)屠宰.(zǎi)挑剔.(tī)锱.(zī)铢.(zhū)必较谦恭.(gōng)惶惑.(huò)踌躇..(chóu chú)不决血迹斑驳.(bó)死乞白赖.(lài)窘.迫不安(jiǒng)刨.根究底(páo)拴.牛(shuān)臀.部(tún)不屑.(xiè)供.不应求(gōng)供.认不讳(gòng)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瑕疵:微小的缺点。
瑕:玉上的斑点;疵:小毛病。
锱铢必较: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刨根究底:追究底细。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中的《希默兰的故事》。
课文作者是约翰尼斯·延森,他是丹麦小说家、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丹麦人》、《卡塞亚的宝物》等等,他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
194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这篇小说记叙了老妇人安恩牵奶牛到交易场,却不是为卖奶牛,而是怕奶牛孤单,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的故事,刻画了安恩老太太慈悲、善良、有爱心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同时告诫人们一切生命都渴望被爱与关怀,要学会关爱一切生命。
本课的文眼是“孤独”。
3.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有(1)设置悬念,构思巧妙。
作用是激发读者兴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形象描写,细微传神。
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征。
比如“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句运用外貌描写,表现出安恩是一个朴素勤俭而并不富有的人。
(3)运用伏笔和铺垫手法。
比如“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交代奶牛的特征,为下文诸多顾客争相购买做了铺垫。
第四课古代寓言二则一、课文主要内容回顾。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第1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其坐.。
..足,而置之【字词解释】:欲:想要,打算。
履:鞋子。
度(duó):量长短。
其:他的,指郑人的。
之:指量好的尺码。
置:放。
坐:同“座”,座位。
【翻译】:有个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脚的大小,又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第2句:至之..。
..市,而.忘其操之【字词解释】:至:等到。
之:到……去。
而:连词,表转折,却。
操:拿,携带。
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等到去集市时,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第3句: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字词解释】:已:已经。
乃:才。
曰:说。
持:拿,带。
度(dù):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才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第4句:反.归取之.。
【字词解释】:反:同“返”,返回。
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于是返回家去拿尺码。
第5句: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字词解释】:及:到,等到。
反:同“返”,返回。
遂:终于。
【翻译】:等到他又返回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第6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字词解释】:何:为什么。
之:代词,指履(鞋子)。
以:用。
【翻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第7句: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字词解释】:宁(nìng):宁可。
度(dù):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无:不。
【翻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应该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背诵、默写《刻舟求剑》:第1句: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字词解释】:涉:过。
坠:坠落,掉落。
其:他的,指楚人的。
自:从。
遽:立即,匆忙。
契:用刀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第2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字词解释】:止:停止。
之:代词,指宝剑。
【翻译】:船停了,他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第3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字词解释】:若此:像这样。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翻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生活中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3.《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体裁都是寓言故事。
我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4.《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后人称为《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