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合词

离合词

第一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三.离合词及其教学(一)什么是离合词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

如“散步”、“睡觉”、“游泳”、“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

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

(二)常用离合词为了便于大家熟悉离合词,我们把常用离合词列举如下:帮忙、过瘾、成家、出力、喘气、道歉、见面、做寿、招手、唱歌、照相、谈话、让座、争光、受伤、带路、抬头、打工、带头、开会、操心、点头、请假、跑步、做操、打拳、洗澡、散步、聊天、跳舞、离婚、生病、撑腰、睡觉、争气、打球、看病、骑马、认错、刷牙、跳绳、洗脸、起床、录音、游泳、住院、超车、打仗、当兵、坏事、理发、吹牛、考试、鼓掌、毕业、发烧、生气、吵架、放假、养伤、办事、出国、下雨、下雪、上课、保密。

(三)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留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是很多的,而且所出现的偏误也有一定的共性。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留学生在离合词方面所出现的偏误:(1)误带宾语:如:*作为班长,他经常帮忙我们。

*她唱得很好,大家都鼓掌他。

*昨天我们谈话了很多事情。

(2)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放错。

如:*我们都鼓掌着欢迎他们。

/我看见他时,他正跑步着。

*我们下课了就去操场踢球。

/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

*我们见面过。

/我从来没有撒谎过。

(3)重叠形式有误。

如:*爷爷饭后经常散步散步.*他对点头了点头了。

(4)结果补语位置有误。

如:*上课完,我们去看电影吧。

*理发完我去洗澡。

(5)时量补语位置有误。

如:*我们洗澡了一个小时。

*她生病了三个星期。

(6)带情态补语时有误。

如:*她唱歌得非常好。

*她跳舞得非常出色。

(7)趋向补语“起来”位置有误。

如:*他突然鼓掌起来。

*我同屋一感冒,就发烧起来。

(8)动量补语位置有误。

如:*他结婚过两次.*我抽烟过几回。

(四)离合词用法特点留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那么多偏误,一方面是汉语的离合词在外语(比如英语)里多相当于一个动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材和老师对离合词的特点认识不足。

面对留学生形形色色的偏误,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离合词的语法特点。

(1)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很多成分,比如动态助词“了、着、过”和动量补语(……次)、时间段词语等。

如:请了三天假。

/我和他见过面。

/她结过两次婚。

(2)离合词的重叠形式和一般动词是不同的,离合词只重叠前面的动词性成分。

如:散散步、洗洗澡、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理理发等。

(3)带时量补语、情态补语时要重复其前面的动词性成分如:我们照相照了半个小时。

/他跑步跑得满头是汗。

(4)离合词一般不带宾语,涉及到的另一对象要通过介词或助词引入。

如:我下午和他见面。

你不要跟她结婚。

他帮了我的忙。

(五)离合词的教学纵观历年来的各类教材,离合词一直未被纳入语法教学之列。

我们以初级阶段出现的离合词“起床”、“散步”、“照相”、“录音”、“唱歌”、“跳舞”、“毕业”、“吃饭”、“鼓掌”、“结婚”等词为例,来观察一下各类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离合词使用上的特点在教材中是逐步得到反映的。

从基本上把它们当作动词——语音形式有所区别不在作单词处理——在练习中注意介绍其语法特征。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对离合词基本上没有展开教学。

首先表现在,没有一部教材为离合词立项,介绍其特点。

其次,对离合词仅仅从语音的标注上反映,不足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我们觉得离合词应该作为一个语法项目纳入教学之中。

因为:1.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根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离合词2500条以上,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有相当数量的离合词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词,而且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就经常使用这些词语,如:“起床”、“散步”、“照相”、“唱歌”、“跳舞”、“毕业”、“吃饭”、“鼓掌”、“结婚”等。

3.离合词在词汇意义上相当于一个词,而且在外语(比如英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词,如:走路 to walk洗澡 to bathe睡觉 to sleep吵架 to quarrel打仗 to fight游泳 to swim跳舞 to dance见面 to meet结婚 to marry鼓掌 to applaud毕业 to gradute所以,留学生经常把他们当作一个动词来使用,从而出现了如下偏误:*我们游泳了一个小时。

*他发烧着也来上课。

*他每天都去紫竹院公园散步散步。

这种偏误在留学生中间相当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所以也应该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对离合词的教学,首先,我们觉得应该从教材做起,比如在生词表中明显地标注出离合词来,可以采取这样的注音形式:散步sàn—bù鼓掌gǔ—zhǎng跳舞tià0—wǔ这样既与词的注音不同,也与短语的注音不同,可以起到提醒老师和学生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提醒尚无经验的教师,今天要学习的词语中哪个是离合词,我们应该特殊对待。

由于语法学界对离合词存在不同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认定离合词是“词”的,在教学中,就把离合词当成词汇问题来处理,通常当成动词来教。

认定离合词是“词组”或“过渡状态”、“中间成分”的,在教学中,理论上应该把离合词当成语法现象来处理。

但实际上,现行教材里一般找不到有关离合词的注释。

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教材把它当作专门的语法点或语法现象来解释、来教授的。

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语法点来解释离合词(生词表或标动词词性,或什么也不标),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承认它是一个语法现象,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语法项目来处理,而是“词汇化”了。

其实,离合词在带动态助词、趋向补语、时量、动量等方面的句法功能和一般动宾短语的句法功能是比较一致的。

老师和学生如果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偏误一定会减少很多。

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离合词常常有关涉对象,这些关涉对象应该用什么办法引入,比如是用介词还是用助词,如用介词应该用哪个介词,不同的离合词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大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这应该是离合词教学的重点。

可遗憾的事,这一点目前似乎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如讲究实用性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的“毕业”条虽然收有该词带状语的例子。

但没有收该词带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的用例。

比如“我十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我十年前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有人认为和介词短语组合是动词的基本功能,而某类词的基本功能是不必在语法书或教材里一一罗列的,否则篇幅将不胜其长。

但是如果一些动词和介词短语组合很有个性,我们却强调全体动词与介词短语组合的共性,这对教学和研究都是不利的。

计算机界人士常常说:现在语法研究出来的东西,对本族人来说太繁琐;对计算机自然语言来说又太简单。

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有一个很大的相似性,就是二者都不能像本族人那样“意会”我们以为根本用不着讲的语法规则。

所以我们应该对那些本族人习以为常习焉不察而外国人又容易产生偏误的地方多加注意并给与适当的描写和说明,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如果我们老师和教材都能从句法功能上注意离合词与动宾短语的相似之处、离合词与离合词的相异之处,那么类似下面的偏误必将减少:*我毕业高中以后就来了中国。

*请你一定要保密我。

至于具体操作,我们觉得为了尽量减少语法术语(我们没必要告诉学生“离合词”这一术语),加上离合词数量大,在可分度和可合度以及可插入的成分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我们觉得可以采取随遇随教,先分散后总结的办法。

即在学生每一次接触到一个离合词时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一离合词使用上的特点,等学习到一定数量的离合词时再总结一下。

如当学到“见面”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见面”的使用特点:见了面见过面见了一次面见过两次面 *见面过两次一次面也没见过见见面见了见面跟/和sb 见面见了sb的面 *见面+Sb等学习“帮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帮忙”的使用特点:在学习“游泳”时,也同样告诉学生“游泳”的使用特点:等学习了“睡觉”、“洗澡”、“聊天”、“散步”、“见面”、“帮忙”、“结婚”、“游泳”等若干个离合词时,我们总结一下,离合词的特点:(当然,我们没必要告诉学生这些词是“离合词”这种术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种观点叫“语法词汇化”,即把语法知识融会到具体的词汇教学中去。

我们不完全同意“语法词汇化”,因为语法完全词汇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语法现象变得支离破碎、彼此孤立而失去联系,这对留学生掌握汉语的整体的句子格局是不利的。

但有些内容受教学内容特点的决定,可以使用“语法词汇化”的方法。

比如离合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使用语法词汇化的语法点。

在现有的教材没有明确地标出离合词的情况下,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语言敏感,能够判断出哪个是使用特殊应该引起注意的离合词,并且能够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在哪儿出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