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6期Vol.34№.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2006年11月Nov.2006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彭启福(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
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
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
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
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
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一个报童在叫卖;一个扩音器发出嗡嗡之声;或者,也许我是否该报告这些噪音使我恼怒?而且即使我能够执行这个命令,不论你用这种方法积累的陈述收集得如何丰富,它决不能加在一起成为一门科学。
”[2]7778波普尔把培根关于观察客观性的思想称作“培根神话”,并予以严厉的批评。
波普尔坚信,科学的美酒并不像培根设想的那样,能够从勤奋收集来的“无数成熟的应时的葡萄”中自然流出;科学不可能从未被解释的感觉经验中提炼出来,不管我们多么勤奋地收集和挑选它们。
所以,他强调“科学需要观点和理论问题”。
那么,科学在什么意义上需要理论呢?仅仅是在科学观察和经验描述的结果这个意义上吗?显然不是。
波普尔认为,在具体的科学活动过程中,科学理论不是作为科学观察的结果出现,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假设,是科学观察的前提条件。
他指出:在科学活动中,“理论家提出某些确切的问题给实验家,后者力图用他们的实验来对这些问题而不是对任何其他问题,给出一个判决性的回答:他努力排除所有的其他问题。
……因此,正是理论家给实验家指示道路。
不过,即使实验家,他的大部分工作也不是进行精确的观察,他的工作也主要是理论性的。
理论支配着实验工作,从它开始计划一直到在实验室里最后完成。
”[2]7879不难发现,波普尔实际上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主张,他的一本重要著作《猜想与反驳》的书名本身也昭示了这一点:理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假设和猜想,观察和实验则是对理论的证伪和反驳,理论先于观察。
在1973年的一次讲演中,波普尔还继续强调,“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
没有纯粹的、无偏见的、不带理论的观察。
”[3]171可以说,“理论先于观察”是贯穿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始终的基本观点之一。
从“理论基于观察”到“理论先于观察”的变迁,不能仅仅看作是对理论与观察之先后顺序的简单颠倒,它实际上反映了波普尔科学哲学研究思路的重要转换。
他不再像弗兰西斯・培根以及其后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痴迷于科学理解和科学解释的纯粹客观性,而是肯定并凸显了理解主体的主观性在科学理解和解释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甚至用科学家(理解者)的主观性方面来引导和制约整个观察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观察以及观察陈述都是具有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的主观性制约。
一方面,观察对象的选定受到科学家主观性因素的制约。
“对于科学家来说,规定他的着眼点的,则是他的理论兴趣、特定的研究问题、他的猜想和预期以及他作为一种背景即参照系、‘期望水平’来接受的那些理论”。
[4]另一方面,观察陈述也受到科学家的主观性因素的制约。
观察陈述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来进行的,尤其是科学的观察更是离不开专门的概念化的描述语言,因此必然带上某种理论的印痕。
由此可知,强调“理论渗透于观察”的波普尔与强调“无偏见的客观的观察”的培根(包括逻辑实证主义者)就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前者肯定“主观性”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解释中的合法性,而后者则将科学家的主观性视为科学研究的障碍。
二、科学方法的客观性问题上的“社会学转向”波普尔对培根追求科学客观性的努力并没有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他所反对的只是培根这种追求客观性的方式。
按照波普尔的考虑,科学家的主观性是根本无法彻底消除的,不仅观察的过程渗透了理论,而且我们赖以观察外物的感官本身也体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偏见。
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人们的感官并非全然相同,这里既存在天赋的差别,也存在后天训练的差异,所以感官认识外物的能力因具体主体的不同而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样,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对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提炼加工也会因主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然而,如果我们并不会因感官的偏见而排斥感觉、知觉和表象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因为理论可能带来的偏见而彻底清除一切理论呢?所以,正如我们无法因为追求科学观察的客观性而排斥一切感觉印象一样,我们也不能以同样的理由排斥一切理论。
那么,理论可能带来的偏见及其对科学观察的负面影响怎么消除呢?波普尔诉诸科学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坚持的科学批评方法:客观性依赖于批评,依赖于批评性讨论,依赖于对实验的批评性检查。
波普尔是证伪主义理论的创始者,他主张科学理论仅仅是一种最终将要被证伪的假说,而不45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卷是将被证实或已经被证实了的真理,由此与传统的科学哲学形成明显对比。
但是,波普尔仍然是一位坚定的科学进步论者,他仍然把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的客观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这层意义上,波普尔把自己称为一位“客观主义者”是有理由的。
但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看清波普尔这样一位“客观主义者”的反传统性。
波普尔指出:“科学进步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非起因于科学家个人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一点应当是显而易见的。
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诗人一样,常常从非理性的直觉知识获得灵感。
伟大的数学家亦然。
”[3]178这句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实际上却颠覆了从培根(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以来的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客观性的传统。
在传统的科学观中,科学的客观性是依赖于科学家个体的客观性来实现的,因此,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科学家如何通过个人心理控制活动排除主观偏见也就成为科学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无论是近代的培根还是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把排除科学观察者的个人主观性作为通达科学客观性平台的基本途径。
然而,波普尔别出心裁,给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
他不仅不把科学家个人的主观性视为追求科学客观性道路上的障碍,而且相反,将之视为伟大的科学成就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
当然,波普尔并不是简单地宣称科学家的个人主观性无碍于科学客观真理的追求就可以了,由于主观性与客观性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架构起彼此通达的桥梁是波普尔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那么,波普尔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其基本的策略是诉诸科学方法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或者说诉诸科学家群体的主体间性。
在波普尔对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 1947)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点。
波普尔提出,曼海姆在其知识社会学理论中,承认在客观性上,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或者社会研究和自然研究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