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关系

论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关系

论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关系
各国有关物权的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处理国际物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法律冲突。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是解决物权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

但是,物之所在地法只能解决国际物权关系的一般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在有关的立法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采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标签:物权;法律冲突;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一、物权的法律冲突
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物权的客体是物,但对物的理解却很不相同。

在广义物权概念下,凡是可以用金钱评价的都称为物,不问它是有形、无形、对世、对人,因而权利也是物。

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

关于物的分类,最主要的是把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都要由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任意创设。

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物权的分类和内容是不同的,但所有权既是各国共同采用的物权种类,也是物权的基本形态。

作为物权的基本形态,所有权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于所有物永久全面与整体支配的权利。

各国民法对于所有权的取得、变更、消灭以及保护方法的规定是不完全相同的。

由于各国法律关于物权的规定大不相同,在处理涉外物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法律冲突,因而需要解决法律选择问题。

对于物权法律冲突的解决,最基本的法律适用原则是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二、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
(1)决定作为权利客体的物为动产抑或不动产。

尽管对于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均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有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必要。

这是因为:一方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在一些场合还是有着许多不同。

另一方面,尽管各国法律对于物之属于动产或不动产大都有明文规定,但其规定不尽相同因而对于同一物到底属于动产还是不动产可能会存在分歧。

(2)决定可以作为物权客体的物的范围。

世界上存在的物是多种多样、不可胜数的,但并非全部的物都是物权的客体,也并非每一种或每一个物都可以作为任何一种物权的客体。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哪种或哪些物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以及可以成为何种物权的客体,须由有关法律来规定,而这个法律只能是物之所在地法,其他任何法律即使作出规定也很难得以实施。

再从主体方面来看,何种物可以分别成为自然人、法人和国家物权的客体,外国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国家可以在内国对何种物拥有物权,这些也只能由物之所在地法决定。

(3)决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是由法律来规定的。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是不一样的。

对于动产变更所在地之后的物权内容问题,一般主张应该适用新所在地法。

(4)决定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方式及条件。

物权的取得、轉移、变更和消灭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的,各国法律对其方式及条件都有自己的规定。

在国际物权关系实践中,一般都依据物之所在地法来决定物权变动的方式及条件的有效性。

(5)决定物权的保护方法。

在民法上,物权的保护方法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返还原物、消除危险、确认其所有权或其他物权存在、损害赔偿等。

当物权受到侵害时,采取何种方法予以保护或救济,一般依物之所在地法决定。

虽然物之所在地法是物权关系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物权关系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可能是困难的或不合理的,因此,在实践中,这一原则的适用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着某些例外。

例如:运送中的物品之物权关系。

运输工具之物权关系。

遗产继承中的物权关系。

外国法人终止或解散时的有关物权关系。

三、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在中国的立法实践
最早在法律中涉及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当是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它对遗产继承问题采用区别制的处理方法,其第36 条规定:遗产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明确采用了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其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第2条第6款第11项规定,在当事人未选择所适用的法律的情况下,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关于不动产租赁、买卖或者抵押的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的法律。

遗憾的是,对于动产物权法律适用问题,中国现行法律中几乎没有规定。

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九编对物权关系的法律适用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在其20个条文中,涉及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竟达12个,恰好占60%的比例。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理论和实务界关于物权、物权法和物权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物权法律适用的一般做法。

中国在有关的立法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采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物权关系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这条古老的冲突规则指明了解决国际物权问题的基本途径,而物之所在地法作为一项原则,既意味着它是调整国际物权关系的基本方法,也意味着它并非调整国际物权关系的唯一或全部方法,因此,在解决国际物权问题和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实践中,我们的着眼点始终应该是: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特点,相应的法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问题与法律两者之间的适当性。

参考文献
[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5~18.
[2]江平.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53~56.
作者简介:陈阳(1986—),男,上海人,研究生,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行政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