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所在地法适用的例外
17090139
虽然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在财产权关系的法律适用上运用得很广,但由于某些物的特殊性或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之中,使某些物权关系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不可能或不合理,因而在各国实践中,这一原则并不是解决一切物权关系的唯一的冲突原则。
归结起来,物之所在地法适用的例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船舶、航空器等运输工具的物权关系通常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此类运输工具经常移动、无固定所在地,往往与所在地仅有偶然的、短暂的联系。
如果适用所在地法,准据法就很不稳定,甚至可能一日数变。
当船舶航行于公海时,则根本没有所在地法。
因此国际上一般主张,有关船舶、飞行器运输工具的财产权关系适用登记注册地法或者其旗国法或标志国法。
二、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关系有时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运送中的物品处于经常变换所在地的状态之中,难以确定到底以哪一所在地法来调整有关财产权关系。
即使能够确定,把偶然与物品发生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作为支配该物品命运的准据法,也未必合理。
而且,运送中的物品有时处于公海或公空,这些地方不受任何国家的法律管辖,并不存在有关的法律制度。
由此,在实践中则有如下解决办法:(1)适用货物起运时所有人的本国法;(2)适用货物发运地法;(3)适用货物送达地法(4)适用提单或其他权利证书转让的准据法。
不过,运送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的。
在有些情况下,如运送中物品的债权人申请扣押了运送中的物品,结果运送停止;或,运送中的物品因其他原因长期滞留于某地,该物品的买卖和抵押应适用该物品的现实所在地法。
三、与人身有关的物权关系内容不一定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一)物权行为能力通常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对于物权的行为能力,大陆法系各国一般主张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即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但《德国民法施行法》出于保护本国贸易的考虑主张兼采行为地法,即仅对于依当事人属人法无行为能力而依行为地法有行为能力者,适用行为地法。
英美普通法系国家则主张将物权行为能力区分为不动产物权的行为能力和动产物权的行为能力,并分别适用不同的
准据法。
而不动产物权的行为能力依物之所在地法。
(二)继承财产不一定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1.同一制,即不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统一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或遗产所在地法。
2.分割制,即将遗产分动产和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法律;此情况下,动产适用被继承人的本国法或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遗产所在地法;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
四、无体动产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无体动产包括债券、有价证券、股份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9条规定:“有价证券,适用有价证券权利实现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有价证券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
五、外国国家财产所有权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外国国家财产的所有权不应受物之所在地法支配,而应依财产所属国的法律调整,这也应视为物之所在地法原则适用的例外。
外国法人在终止或被其所属国解散时,其财产的清理和清理后的归属问题不应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而应依其属人法解决。
不过,外国法人在内国境内因违反内国的法律而被内国取缔时,该外国法人的财产的处理就不一定适用其属人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