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doc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doc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一、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定位课程标准知识目标细化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第一节2、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荒漠化的防治——以3、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成因。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懂得运用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1、理解水土流失的含义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第二节2、掌握黄土高原过渡性的地理位置展问题,诸如水土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人为原因及其危害防治因,森林、湿地等开发4、理解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懂得运用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第三节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目前的主要分布区护措施。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知道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理解雨林的三大全球环境效益—以亚马逊热带雨林3、结合图表分析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为例4、了解雨林被毁的原因及雨林的保护措施第四节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湿地的功能湿地的开发和保护—2、掌握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洞庭湖或三江平3、了解保护湿地的措施原为例二、教材分析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必修三的教材围绕着“区域可持续发展”来开展。

根据必修二第六章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本章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作为区域地理的第一个专题,本章教材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非常重要。

对于我国来说,荒漠化的危害影响特别大,西北的沙漠化、东南的红漠化、西南的石漠化等比较明显;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森林的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因此,本章选择了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环境的危机意识。

2、学情、学法分析本章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各种媒体中经常出现,所以该部分知识学生理解的难度相对较低。

但高二学生在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较弱,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积累地理知识,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们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如读图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归纳法、示意图法(思维导图)等。

让学生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近四年( 2013~2016 )各地及全国高考考查方向考点各地高考卷全国卷荒漠化的防治2013 海南卷【选】18~20 2013 全国卷 2【综】 362014 江苏卷【选】25、 16 2014 全国卷 1【综】 362014 广东卷【选】 32015 山东卷【选】5、 62016 上海卷【综】31~332016 海南卷【选】16水土流失的防治2013 重庆卷【选】9~112013 江苏卷【选】11、 122013 安徽卷【综】2013 重庆卷【综】2016 浙江卷【综】36( 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013 山东卷【选】1、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2013 海南卷【选】13、 142015 天津卷【选】8、 92015 安徽卷【综】35( 2)、(3)考查特点:1、全国卷直接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只在2013 和 2014 年分别考过一题,内容均与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相关。

2、各地方卷考查几率较大,每年都有。

长三角地区考查几率最大(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3、无论选择还是综合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以及典型区域(大部分考的都是中国区域)4、深度、难度和灵活性都不大5、广州市、各区统考考查方向:主干知识+区域背景四、教学建议总体建议课堂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既“区域背景+ 生态问题的分析”。

1、夯实区域背景,精析区域内部整体性和差异性(以荒漠化一课为例)地理位置——逐条经纬线带读、默写、落实。

高频考查区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单独挑出,着重记忆。

气侯——着重分析降水在区域内的变化,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水源、土壤——西北地区总体干旱缺乏水源,以沙质土为主;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灌溉农业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河流——重要山脉、河流的识别,记忆,落实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①学会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②学会描述某地的水文特征③学会描述某地的降水分布特征④学会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⑤学会描述某地的整体性特征2、生态问题的分析明确核心概念明确区分以下概念:①环境问题 VS环境污染 VS 生态破坏②荒漠 VS荒漠化③荒漠 VS沙漠④荒漠化 VS水土流失。

这部分有充足的图片可以提供给学生,采用读图分析法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概括能力。

纵深挖掘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考试中难度相对较高的原因分析题主要就是在考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在讲解时过程要细致,原理要清晰。

以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为例:注意总结不同区域生态问题在形成原因、对应措施上的差别包括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的区别、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措施的区别、不同地区盐碱化成因的区别课后训练相关建议①选择典型例题,高考题、模拟题,避开偏题难题。

②近两年来,危害描述及成因分析题考查几率较大,学生得分率较低;措施类题目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得分率高。

③注重答题模式的建构,注重规范表达,累积常用术语(例:分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时的高频用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陡坡开垦、毁林开荒、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

)3、增补概念及图表概念:荒漠化(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季节性轮牧、土地利用类型、农牧交错带)森林锐减(板状根)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垂直节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湿地破坏(湿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沼泽、富营养化、蓝藻、赤潮)图表: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世界生态破坏分布图、中国生态破坏分布图、中国“三北”防护林区造林示意图、坎儿井示意图、农田防护体系示意图、中国森林资源分布图、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巴西地形图、巴西人口分布图4、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教学中要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办),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突破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口自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五、近四年典型高考题汇总(20 13 山东卷 )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1~ 2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 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A. 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地表径流减少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D.Ⅰ、Ⅲ、Ⅱ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2013 海南卷 )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 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3~4 题。

3、 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3 海南卷 ) 右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5~6 题。

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6、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8、( 2014 广东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 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014 江苏卷)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读图回答9 -10 题。

9、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城镇用水B.开发水能资源C.蓄水灌溉农田D.发展水产养殖10、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营造防护林,保护农田(2015 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

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1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13、 2014 年高考文综真题(新课标卷Ⅰ)( 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 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月至次年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 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 5 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 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6 分)14、( 2013 高考题安徽卷) ( 35 分)图 13 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 10 分)(2 )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3 )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11 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