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释义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斯派克曼”;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
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
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
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
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
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
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
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
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的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
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
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
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
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
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
“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
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
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
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
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
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
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
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
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
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
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
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
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
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
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
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
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
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
“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
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
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
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
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
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
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
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
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
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
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
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
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
1、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
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
2、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