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一、课文知识梳理(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着有《》,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煤屑( )霎时( )弥望( )蓊蓊郁郁( ) 羞涩( ) 酣眠( )踱着( ) 妖童媛女( ) 乍看(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四)分析文本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文眼)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3.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2.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3.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四、“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2.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
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的看法。
6.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比 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 阴阴的树色像(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 通 感 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 塘中的月色如( ) 拟 人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优化训练一一、基础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 .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 .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D .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宛然: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弥望: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⑤C.①④②③⑤D.⑤②③①④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这才叫做“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
D.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6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济世救济济济一堂无济于事B.否定否则否极泰来矢口否认C.发胶须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D.便饭便览便宜行事大腹便便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狼改弦更张读书札记一幅楹联B.象样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8.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的与外商签定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10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地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扞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文段阅读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B.不能朗照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3.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C、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D、朦的月色能赋予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经过敏。
4.文中划横线的“酣眠”“小睡”分别指(3分)()A、满月、残月B、浓云、淡云C、残月、满月D、朗照、淡照5.对“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6.“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什么修辞方法?答:7.能不能用括号里的字代替“泻”和“浮”,为什么?(4分)【课文梳理】一、1.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二、1. 曲折、幽僻。
2. 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1. 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