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PPT最终版概述复习过程

《荷塘月色》PPT最终版概述复习过程


-7-
深情朗诵课文
-8-
自学检测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 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16-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 是什么?
----寻找宁静
课 文 鉴 赏
首页
-17-
重点欣赏第4段: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 些景物?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
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一道凝碧的波痕。
-9-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塘
月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10-
分组讨论:
1、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 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2、请思考本文的线索及出游路线 是什么?
-11-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课 文 鉴 赏
首页
-18-
重点欣赏第4段: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
巧?
田田的荷叶(比喻)
静 叶间的荷花(拟人)
月 下
动静 结合

缕缕的清香(通感) 颤动的荷波
荷 塘
远 田田的叶子
远近
零星的白花
结合 近 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
-19-
修辞手法:通感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 转为听觉)
月光下的荷塘-20-
•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
主要写了以下内容:
清水芙蓉图
荷叶 高高出水,舞女的裙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宁静
赏 四
失 宁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12-






得宁静
观荷塘
-13-
.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4-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 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 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 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 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 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 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 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 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 盾心情。
-15-
课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 文 的语句。
分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析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
本文写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 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 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 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 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 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 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 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 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 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 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1-
《荷塘月色》PPT最终版概述
-2-
朱自清 (1898—1948)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 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 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 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 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由于美国的"扶日"政策,中国国内迅速的组织 了反对美国扶日的运动。发起人是吴涵。1948年6 月,朱自清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 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 上签名。
同年8月,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饥饿去世。死前, 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 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 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
1923年发表长诗《毁 灭》,震动了当时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 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 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 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 《春》《绿》《威尼斯》《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 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 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4-
宁饿死也不领 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的,……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 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毛泽东《别了,司 徒雷登 》
-5-
1947年,美国宣称受到共产党的强大威胁,意 图在亚洲建立其势力范围,于是"对日占领政策是 扶植强有力的日本",美国的扶日政策出台,这对亚 洲的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