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语言炼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 俗欲念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 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1、释字义。
2、扣原句。(展开联想,扣住手法和内容描述景
象)
3、点意境和点感情。
注意:灵活处理,关照全诗,有时不必面面俱到。 总结:做题时 1、调动积累,理解诗句。
2、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是“呜咽”之意,“冷”是“阴冷”
的意思。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
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用了拟
人的修辞。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用了通感的修辞。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抒写了作者
本身禅寂的心境。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答题步骤: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
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 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 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衬托 :衬托了_____________ 对比 :与月__下__东__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
第二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第三步:从情感上分析字词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_乐__观__旷__达_的情怀。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
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扣词义)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扣手法);(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 代,诗人于此领略的人生状味,别是一番天地, 他踽踽独行,吟味、欣赏着自己的曳杖之声 (扣内容),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 乐观旷达的情怀(扣情感)。(2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 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由点到 线, 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 富有鲜 明的立体节奏感。
⑶数量词,用得妙
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 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题为“早梅”,如 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形容词:最具表现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一个 “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
⑴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
⑵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 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 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 鲜明的节奏
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1、学生做题,发现问题。 2、对照答案,学生自悟。 3、总结规律。 4、练习巩固。
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一般有两个命题点:
一、鉴赏诗歌关键的个别词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鉴赏诗歌关键的个别词句
炼字
“炼字”在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
1、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 个?为什么?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地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雨洗东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_传__神__地__描_绘__出__手__杖__碰_撞__在____ _石__头__上__发_出__的__响__亮__有_力____的声音,
2、请赏析“……”(诗句)中“ …”、“…” 字的妙处。
【提问变体】 1、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 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 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2003年: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 炼字的类别: 1、动词:一字传神,关键,诗眼;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 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 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 有的美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6分)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2分) 。“敌” 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的刻画,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不得不 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 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而用“对”字只表现 “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 于客观描绘。 (4分)
⑷副词:深刻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 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 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 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 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 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 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