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ppt课件

《愚公移山》ppt课件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动词,用箕畚装。 3.面山而居: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四、重点实词:
1.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2.塞(sè):阻塞 3.迂(yū):曲折、绕远的意思。 4.聚室而谋:聚,集合;室,家;谋,商量。 5.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6.毕力平险:险阻,指险峻大山。 7.杂然相许: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8.曾(zē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 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9.荷(hè):负荷,挑、扛的意思。
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 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 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 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度。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 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 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 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 天帝的“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 不可动摇。
一、通假字: “反”通“返”, 返回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 “厝”通“措”, 放置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二、一词多义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以君之力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代词,他们 5、跳往助之 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代词,他指愚公 助词,不译 7、甚矣,汝之不惠 8、汝心之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 9、虽我之死 用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 助词,的
10.龀(chèn):换牙。 11.寒暑易节:易,交换;节,季节。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 固,顽固;彻,通。 13.匮(kuì ):尽。 14.虽我之死:即使。 15.苦:愁。 16.惧其不已:惧,害怕;已,停止。 17.感其诚:被……感动。 18.负:背。 19.断:隔绝。 20.方七百里:面积,方圆。 21.遂率子孙:遂,于是;率,率领。
愚 公 移 山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1、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 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 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 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幻想方式, 它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 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
启示: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 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 立面转化,成功与失败亦如此。 5、要勇于直面困难,不要害怕困难。 6、要想事业有成,我们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对比和衬托手法 对比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 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 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 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 气较轻,说的是他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 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 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 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 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1、其妻献疑曰
他的

2、其如土石何 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1、达于汉阴 介词,到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介词,到 3、告之于帝 1、且焉置土石 介词,对 向 疑问代词,哪里

2、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呢 3、无陇断焉 语气助词,了
1、年且九十 且 2、且焉置土石
时间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1、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 2、曾益其所不能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 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 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 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 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 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 显得自然合理。
写作特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 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 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 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 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 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 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 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 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