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意义、结构
提要:汉语词汇是汉语在中华文化长期的歷史积淀下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汉语词汇中的不少成员是经歷了歷史的沙汰之后形成的文化结晶,内裡贮存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资讯。
这些文化资讯,有些不经研究者发掘甚至难為常人所知。
文化资讯贮藏最多的词就是所谓文化词。
但普通词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也不容小覷,一些词语之所以易被人作俗词源的解释,正是由於解释者不能正确瞭解那些词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所致。
汉语词汇中的一些成员因為是歷史的產物,其结构自然是歷史上某个时期形成的,今人对之进行解析时自然也不可比附以现代常见的结构。
明瞭一些词语的特殊的意义和结构,对於更好的教授汉语词汇,特别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所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有著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字:文化词;典故词;整体意义;词语结构
一
汉语词语,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就是各组成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一望便知,无须举例;另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却不是各组成成分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并非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
这后一部分词语,意义难為汉语非母语的人士理解,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所谓文化词。
文化词,即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
[一陈建民1989《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而文化意义,内涵很丰富,它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徵义等各种各样的意义。
其中,蕴含了歷史文化资讯的文化词,最值得关注。
举“潜邸”这个词例来看,它一般的意义解释就是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但是细究起来,这样的解释似乎又有问题:多数皇帝即位前為太子。
太子居於东宫,东宫是太子居所,“东宫”这个词也便成為了太子的代称。
在太子的词典裡是没有“潜邸”这个词的。
“潜邸”,实际上即潜龙之邸,又称潜龙邸,指的是非太子身份而继承大统的人登基成為皇帝前所居住过的宅邸。
虽然“云雨”本身就是一个婉辞)。
当然,“典故”最主要的是指关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云雨”一词的典故即是。
但“典故”也可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歷出处的词语。
“典故”的后一种意义,就不见得都是古代的,而亦可是现代的了。
例如“文化大革命”时的政治风云人物王力,在1967年8月7日对外交系统造反派发表讲话,极左分子受到蛊惑,一度夺取了外交大权。
8月22日,在外交部造反派的策划组织下,极左分子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导致了文革期间最严重的外交事件。
王力1967年8月7日的讲话被时人称為“王八七讲话”,王力本人更被讥称為“王八七”。
瞭解中国市井文化的人,当然瞭解“王八”这个詈语的含义,明白当用这个词辱駡对方时对对方的贬损程度。
因此,当时人把王力的姓氏与他讲话的时间连在一起造出一个“王八七”时,造词者的贬抑态度不言自明,听者闻之也自然的会心一笑。
教师在讲解此词时,一定要将中国的市井文化造出的俗词的意义讲解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词有较為深刻的瞭解。
汉语词语中的一些单位,其意义不是各组成成分分别的意义,而是组合后另外的整体意义,这种情况,在不少词语上表现得尤為明显。
单字词如“火”;双字词如“拍马”;三字语如“碰钉子”;四字语如“指鹿為马”;多字语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教师在讲解时,要清楚的讲明:汉语的这类词语,意义并非字面上所呈现的那一个,词面掩盖下的那个意义才是其真正的意义。
而这字面掩盖下的真意的形成,多靠的是比喻,如:
吃香肝胆窠臼刻骨枯肠块垒林涛露馅儿陆沉马趴眉宇苗条袍泽
蓬茸駢儷墙裙蛇行锁钥涂炭荼毒碰钉子葡萄胎剜肉补疮缘木求鱼
也有的靠的是借代,如:
巾幗门房琴瑟阮咸(捉)舌头丝竹泰斗鬚眉樽俎诸葛亮红袖添香
二
汉语词语的结构不是很简单的,复合词的结构尤其复杂。
一些复合词并非在现代结构而成,其字与字的关系自然就不能按照现代常见的模式去理解,也不能照现代组合成的复合词的结构关系去套。
要正确理解复合词的结构,就必须明晓词在构成当初时的结构状貌,而不能统统按照现代人所能理解的结构状貌来理解或解释。
如“绳之以法”,其中的“绳”在现代只能理解成表示的是事物物件义,而不会像古人那样将“绳之以法”的“绳”理解成是动作行為义。
但那样一来,势必无法正确地解释“绳之以法”中“绳”与他字的关系。
再如“额手称庆”的“额”与“手”,今天看来都是名词性的成分。
但两者却是古代句法的关系,用现代句法来解释,显然无法解释得通。
除上面所谈的结构关系复杂的复合词外,汉语中还有一种逆释词。
所谓逆释词,就是释义时要逆常序进行。
例如“辞行”,是行前去(向他人)告辞;“缝穷”,是因為穷而做缝补衣裳的活儿;“駡街”,是在街上叫駡;“逃难”,是因战乱之难而逃亡;“叫阵”,是在阵前叫喊,搦战;“开胶”是胶粘合的地方绽开;“出炉”,是(钢水等)从炉中(倾倒)出来;“跑肚”,是因為肠胃(肚)不适而(往厕所)跑;“起夜”,是在夜间起床(小便);“试表”,是用体温计(表)来测量(试)体温;“收秋”,是在秋天收穫农作物;“死节”,是為保全节操而死;“缩水”,是纺织品、纤维等因浸泡入水而收缩;“跳月”,在野外月光下唱跳歌舞;“痛风”,是因风而痛;“吐口”,是开口说(吐)出话语;“卧病”,是因病而卧床;“醉氧”,是因氧气瞬间过多而使人有类似酒醉的晕眩感;“陷身”,是身体陷入(某种境地);“笑场”,是指演员在场上表演时失笑;“晕场”,是指考生在考试时或演员在演出时由於过度紧张或其它原因而头晕,致使考试、演出无法正常进行;“卸肩”,是将物品从肩上卸下来;“饮场”,是(演员)在场上喝水以润喉咙;“支嘴儿”,是指从旁给人出主意——用嘴给人支著;“抓周”,是在婴儿周岁时,父母為其摆上各种物品任其抓取,以试探婴儿长大后的志向和爱好等;“洗三”,是指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為其洗澡;“转磨”,是绕著磨盘转;“跳伞”,是利用降落伞从飞行中的飞机或跳伞塔上跳下来。
此种逆释词,所反映出来的构词方式是很独特的。
这类词现代虽也有出產,但更多的是在古代產生出来的,因此古雅色调的词中更不难见到用此种逆释词。
例如:“勤王”,是“為王事而勤”;“庖代”,是由“越俎代庖”缩减而成的;“踏春”,是春天裡到郊外散步(踏)游玩;刘邦的宠妃戚姬被吕后折磨成“人彘”,意為把人(戚姬)摧残成猪一样的动物一样,现代应该倒过来理解,是猪一样的人——彘人。
不少被人们视為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复合词,仔细分析起来,后字未必是前字的支配物件,而很可能是前字所表示的动作行為的发出者。
例如“耸肩”,《现汉》将它的语法属性定為动词,不少学者差不多也都认為其是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但是“耸肩”,其实是“肩”在“耸”;“闹灾”,《现汉》也将它的语法属性定為动词,人们多也把构成它的字与字的关系看作是前述后宾的支配式的,但是“闹灾”,却是“灾”在“闹”。
逆释词在定—中偏正式和状—中偏正式两类之中有著比较广泛的分佈。
定—中偏正式复合词,通常应该是前边的语素修饰、限定后边的语素,而逆释的词却恰恰相反,它们是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素后置,被修饰、被限定的语素位置在前。
有鑑於此,定—中偏正式的逆释词,其格式应為中—定正偏式。
此种格式的逆释词约有六类: 第一类事物十形状
“事物+形状”类中的“形状”,指的是“事物”的某一部分之形,它从后面修饰、限定“事物”。
常序的同类型复合词,是以“事物”修饰、限定“形状”,情形刚好相反。
试比较: 逆释例:
鉤吻:唇吻状的鉤。
烟卷儿:卷儿状的烟。
常序例:
脑桥:脑中的桥状物。
墙裙:墙壁上的像裙子一样的装饰物。
第二类事物+顏色
“事物+顏色”类中的“事物”是具有某种顏色的事物;“顏色”起修饰、限定的作用。
常序的同类型复合词以“事物”修饰、限定“顏色”,语素的顺序恰与逆释词相反。
试比较: 逆释例:
韭黄:黄色的韭菜。
虹彩:彩色的虹。
常序例:
肉红:肉样的红色。
土黄:土一样的黄色。
第三类事物+动作
“事物+动作”类逆释词是中—定正偏式,后一语素修饰、限定前一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