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协调发展

探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协调发展

探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协调发展
[日期:2010-12-19]
来源: 作者:现
代商业
[字体:大中小] 何秀平王丰阁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摘要:本文描述了湖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现状, 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几个基本原因, 并就如何实现全省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湖北经济;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一、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现状
1、城乡差异不断扩大, 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各省水平,尤其是湖北省的城镇平原地区与山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 湖北省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 城市与农村这两类不同性质
的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而且呈不断扩大趋势, 比全国平均差异和沿海各省区的差异更加明显。

据统计, 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 980 年的188 元增加到2009 年的5300多元, 农民的收支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而城镇居民的收支比却不断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支出增长率, 而农民收入增长率低于支出增长率, 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不断扩大。

2、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中部独强,与鄂东、鄂西梯度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湖北省地理位置按东西走向可将省内十七个市、自治州划分为鄂东、鄂中、鄂西三个地区,鄂中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集聚效应,人口、GDP和城市化水平在三个地区中都居于最高,尤其是GDP对整个湖北省的贡献超过50%,达到54.4%。

鄂东地区土地面积达到鄂中地区的69.23%,其GDP的比重还不及鄂中地区的30%。

鄂西地区面积为中部地区2倍多,人口与鄂中地区相当,但其GD P的比重只有鄂中地区GDP的57.1%。

就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来说,鄂中地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相当,说明鄂中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鄂东和鄂西地区三大产业比重之间差距较大,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鄂东和鄂西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由此可见,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中部独强,与鄂东、鄂西梯度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1)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使湖北省城镇平原地区与山区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

如以武汉为核心的“8+1”—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和50.4%的人口,于2009年提供了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60.2%、54.4%的地方财政收人、58.3%的固定资产投资、62.1%的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我省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而鄂西和鄂东南为多山地区,远赶不上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由于大山阻隔, 水陆交通不能深入腹地, 通讯发展缓慢, 贫困人口多居住在生存环境极其困难的深山远山
(2)湖北省中心城市城市集聚效应明显,而对周围地区辐射影响较小。

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市,凭借其突出的区位、资源、市场及科教优势同时又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湖北发展的龙头,武汉兴则湖北兴,武汉衰则湖北衰。

同时,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一个特大城市,由于与周边地区产业互补性不强,再加上对周围州、市、县的辐射能力有限,也是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缓慢,惟独大武汉独树一帜的原因。

(3)固定资产、基础建设投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从1995年至2009年,湖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 都用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

20 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为7183 亿元,而武汉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00 1亿元,占全省的41.7%。

过多的固定资产、基础建设投资使武汉成为了湖北省资金、技术、要素、人才的集散地,促使了其区位优势的形成。

基础建设的投资构成了产业规模扩张的基础。

三.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 按照鼓励先富、带动后富、区域联合、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结合湖北实际, 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欠发达区域内经济的相对集中, 营造增长极核,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湖北山区面积广大, 人口和产业分布相对过于分散, 又缺乏相互间的协作联系, 发展缺乏极核作用和支撑网络。

因此, 应该趁机构改革的大潮,在进行机构重组与合并的同时, 进行区域重组与合并, 力促资源、资金、产业、人口等的相对集中, 重点加快和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小城镇网络体系建设, 营造和培育增长极,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深入研究, 统筹规划, 制定全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通过立法形式组织实施。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 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 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 扶持和振兴特定产业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效率问题; 通过制定区域政策, 促进国民收入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二者结合起来, 达到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实现地区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3、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 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

以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看, 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阶段, 面临产业结构升级, 而广大山区尚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初始阶段,两大区域正好进行产业衔接, 为区域经济协作与联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也是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时期。

在空间上,以流域为主体较为合适, 由于流域内特殊的物质、信息等流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湖北的长江流域都穿越欠发达区和发达区, 上中下游都具优势互补, 因此, 按企业为主、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政府引导,开展一个中心城市——武汉、两个次级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 将有效地促进
全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晗,肖晓勇. 论建立湖此区域径济协调发展机制[J].科技创业,2007(5).
[2] 杨迅周, 杨延哲, 刘爱荣. 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