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龙翔矿业管理有限公司正规壁式采煤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编制指南编制人年月日施工负责人年月日安全矿长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二节煤层第三节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第四节地质构造第五节水文地质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第二节采煤方法第三节设备配置第三章顶板管理第一节支护设计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第四节矿压观测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系统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第三节排水系统第四节供电系统第五节通讯照明系统第六节压风自救系统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指标第一节劳动组织第二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三节劳动循环图表第六章煤质管理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顶板管理第三节防治水第四节爆破第五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第六节运输第七节机电第八节工作面初次放顶措施第九节其它第八章制度第一节巷道维修制度第二节领导带班制度第九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采煤工作面位于**区左(右)翼,为*翼第*个区段,该面运输巷底板标高-**~-**m,回风巷底板标高-**~-**m。
具体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
1、工作面的位置;叙述采煤工作面所处的水平、采区、标高(最高、最低)、几何尺寸(走向长度、倾向长度、面积),以及在采区中的具体位置、相邻关系。
2、地面相对位置;叙述工作面周边(含终采线)在地面的相对位置、地面标高(最高、最低)。
3、回采对地面的影响;叙述工作面的回采对地面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地面塌陷区范围、塌陷程度预计,以及对地面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影响程度。
4、叙述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以及影响范围。
第二节煤层叙述工作面所开采的煤层编号、赋存的稳定程度、煤层厚度、可采程度。
工作面煤层情况见表2。
:说明1、煤层厚度:叙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2、煤层产状:叙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情况。
3、叙述煤层稳定性、结构(夹矸)、层理、节理、硬度(f)等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4、对煤种、煤质进行叙述。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说明:1、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叙述煤层顶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顶板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2、煤层底板(直接底、基本底):叙述煤层底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底板分类、底板比压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3、绘制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能够反映出直接底、基本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间距等。
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根据现有的巷道揭露资料和勘探孔资料分析,简述工作面、上巷、下巷、上山共揭露断层条数,落差多大,对工作面回采有无影响。
根据现有巷道揭露资料和勘探钻孔资料分析,该面有无褶曲构造,对工作面回采有无影响,影响程度。
三、其它因素对回采的影响(陷落柱、火成岩等)根据工作面实际揭露资料分析,本工作面内有无岩浆岩侵入体,冲刷等,对工作面有无影响,影响程度。
附图3: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素描图。
说明:1、断层:叙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断层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2、褶曲:叙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褶曲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3、其他因素:叙述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4、按比例绘制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素描图。
第五节水文地质一、涌水量正常涌水量:*m3/h最大涌水量:*m3/h二、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叙述工作面所回采的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冲水源、岩石裂隙是否含水,对工作面影响程度。
三、其他水源的分析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是否有其他水源,简要说明,对回采有无影响。
说明:1、含水层的分析:叙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形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
2、其他水源的分析:叙述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3、为防止溃沙、溃泥、透水等事故,开采急倾斜厚煤层、特厚煤层时,还应对开采后的上部垮落层的情况进行预计、叙述。
4、工作面涌水量:叙述采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第六节影响回采工作面的其他因素一、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说明:1、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确定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级以及相对、绝对涌出量。
2、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的煤尘爆炸指数。
3、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煤的自燃情况,确定自然发火期。
4、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等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5、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叙述本采区、相邻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应力集中区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一、储量工业储量:******t可采储量:设计回采率**%,可采储量******t二、工作面服务年限工作面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长度)/12=**月=(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月三、开工时间及竣工时间第二章采煤方法详细写明本工作面所用的采煤方法及其依据。
第一节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概况:二、工作面运输巷三、工作面回风巷四、采煤面开切眼五、联络巷六、溜煤眼七:硐室及其他巷道附图4:*****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回采工作面设计布置图。
说明:1、选择采煤方法,叙述选择依据。
2、叙述采区巷道布置概况、服务巷道位置和设施情况。
3、叙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
4、叙述其他巷道(联络巷、溜煤眼、硐室)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5、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区段平巷、溜煤眼、行人眼、运料眼以及联络平巷等巷道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进行叙述。
6、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条件下下采遥排放瓦斯专用巷道、抽放瓦斯专用巷道的,需要对排放瓦斯尾巷、抽放瓦斯专用巷道进行叙述。
7、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能够反映出井上下对照情况,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
第二节采煤工艺一、采煤工艺二、工艺流程三、回采工艺四、采高和循环进度五、落煤方法六、装运煤七、工作面支护及采空区处理八、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据公式⨯⨯⨯=W⨯crhsl式中: W - 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l - 工作面平均长度, m;s - 工作面循环进尺, m;h - 工作面设计采高, m;r - 煤的容重, t/m3;c - 工作面回采率, %;附图5:采煤机进刀方式示意图[炮眼布置图(、平、剖视图)]说明炮眼布置根据煤质硬度确定,煤层厚度低于1米时采用一排炮眼,2.5米以下布置双排炮眼,炮眼水平间距1米,炮眼深度一般为0.8-1.2米,实现多放炮小装药易于控制顶板,炮口不能对准支柱。
说明:1、叙述采煤工艺。
2、叙述采高、循环进度等。
3、叙述落煤、装煤、运煤、顶板控制方式。
4、采用上下面同时回采(对拉、顺拉)工艺的,应明确上下面的位置关系和错距。
5、使用采煤机割煤,应叙述采煤机的进刀方式、进刀段长度、进刀度,割煤方式、牵引方式、牵引速度,并绘制进刀方式示意图。
如果采用人工爆破开切口的,还应参考<<煤矿安全规程>>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对有关事项进行叙述。
6、采用爆破落煤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炮眼布置设计。
叙述炮眼具体的布置要求,绘制炮眼布置三视图(平、剖面图);(2)填写爆破说明书。
应包括工作面的采高、打眼范围,每循环炮眼的名称、编号、个数、位置、浓度、角度、使用炸药、雷管的品种,装药量、装药方式、封泥长度、水炮泥个数、连线方法、起爆顺序、炮眼总长度、循环用药、雷管量等内容。
7、叙述采煤工作面施工工艺流程,简要说明从准备、采、支、运、回到整理的流程。
8、叙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
9、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
第三节设备配置工作面设备(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此节参照本工作面供电设计报告编制。
说明:1、叙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和数量。
2、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
第三章,顶板管理第一节支护设计一、单体支柱工作面的支护设计(一)、初步计算1、工作面合理支护强度计算(Pt)Pt=9.81×k×h×r式中: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2k—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 h—采高,mr—顶板岩石重力密度2)、支柱实际支撑能力计算公式R t =kg×kz×kb×kh×ka×R式中:R—支柱额定工作阻力,KNk—支柱阻力影响系数3)、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计算(n)n =RtPt式中:n—支柱密度,根/m2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24)、例如,工作面最大循环进度1.2米,排数不低于三排,最多采用四排管理方式,柱距统一规定0.75米,最终确定本工作面采用“﹡排﹡柱”控顶,最大控顶距﹡米、最小控顶距﹡米;排距1.2米、柱距0.75米。
5)、每排支柱数n1=Ld×L柱×n为了确保保证安全生产,特加一根加强柱,工作面形成“﹡排﹡柱”,并替代上下端头加强柱。
在初次放顶及悬顶面积超过规定时,必须刀刀挑顶,采取人工强制放顶。
式中:n1—每排支柱数;Ld—最大控顶距,米;L柱—柱距,米;n—支护密度,根/米2;(二)、验算校核实际支护密度及支护安全系数1)、顶板一次冒落高度计算 H=1-Kp h式中:H —顶板一次冒落高度; Kp —岩石初始碎涨系数; h —采高; 2)、直接顶压力计算;P=9.81×1.3×H ×L ×L d ×r 式中:P —顶板压力,KN H —顶板一次冒落高度,m L —工作面倾斜长度,m L d —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 r —岩石容重 3)、实际工作面支柱数量 Z=(柱L L+1)×n 1=﹡根 4)、实际支护密度n ′=d ZL L ⋅=﹡根/m 25)、每根支柱实际承受压力Ps=Z P=﹡KN6)、安全系数校验K=PsR t=﹡≥2.0工作面排柱距﹡mm ×﹡mm,顶板管理方式:﹡排﹡柱。
二、选择支护材料(一)泵站选型、数量。
(二)泵站设置位置。
(三)泵站使用规定。
说明:1、进行工作面的支护设计。
支护设计应包括工作面、端头和运输巷、回风巷支护设备的选型、支柱密度的选择、基本支架柱排距确定、柱鞋的规格尺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