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九)

(完整word版)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九)

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九)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时,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茶几.畸.形掎.角之势B.慰藉.解.送解.甲归田C.崔巍.推诿.虚与委.蛇D.刈.麦自缢.自怨自艾.答案:D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项要求。

选字词均为常用字。

有独体字,有形声字,有多音字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安装针贬舶来品B.追溯脉博金榜提名C.凑合啰嗦大拇指D.赃款部置一愁莫展答案:C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项要求。

所选词语均为常用词语。

错误都是同音字造成别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选项正确的是()(1)没有人教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______学会了画画,又没有跟人家商量__________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2)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______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_____________不定而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A.径自竟自形迹行迹B.竟自径自行迹形迹C.竟自径自形迹行迹D.径自竟自行迹形迹答案:C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这项要求。

此题考查的两组词语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上下文理解记忆,切记死记硬背。

竟自:表示居然、竟然的意思;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行迹(1)指为行动的踪迹。

(2)事迹、行为。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关注并认同学校引进社会保险是一件好事。

B、“国人”牌西服,无论在款式上,还是在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C、老张看到我们很惊讶,连忙把别后的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

D、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很难说呢。

答案:D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辨析、判断病句”这项要求。

此题三个病句不仅简单常用,而且分别属于搭配不当、成分赘余、表意不明三个类别。

5.下列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你是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班?。

B.“见识见识嘛,”他小声解释说,“不会起化学反应的”。

C.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分厂熟悉的。

D.中西画家追求亮、艳、丽、华、鲜……等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答案:A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项要求。

A句不仅考察问号的正确用法,而且要求学生会辨析选择性文句。

B句虽只有一题,实则要求学生掌握说话人在说话内容的前、中、后三种正确的标点用法。

C句考察错将逗号误用为顿号(并列的各项带有语气词,停顿较大用逗号)的知识点。

D项考查“表意作用的标点与词语不能重复使用”的知识点。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A.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就是社会上的米蛀虫。

B.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之中。

C.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D.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答案:D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鉴别常见的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这项要求。

本题设计重在考查学生鉴别“有比喻词但不一定是比喻句”的知识点。

D 选“像”表示列举,不能当比喻句。

7.下面的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B.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代表作有“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有“东方莎死比亚”之称。

C.葛朗台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他是法国作家作家莫里哀的小说《守财奴》中的主人公。

D.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的两大派别。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

答案:C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的是考试大纲中“文学常识”这项要求。

本题考查范围很广:A项考查“识记一些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B项考查“识记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及作品”,C项考查“识记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及其国别、代表作和作品中的典型人物”,D项考查“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8——10题。

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

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

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注释】①讷nè:言语迟钝;口齿笨拙②兴平:汉献帝年号。

③稆lǚ:野生稻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采稆负.贩负:背B.忘恩负.义负:背弃,辜负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同“现D.曹刿请见.见:看见答案:D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尤其能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区别。

选题分别从选文、日常积累、课内教材中选出。

BC常见,D出自课内教材,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

9.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臣所以去将军而事君者。

C.拾视之,非字而画。

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答案:A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考纲中“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项要求。

特点是本着“课外问题,课内解决”的原则,既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的答题的灵活度。

例句取自选文,而选项都来自课内教材。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书要多读和要抓紧多余时间读两个方面的内容。

B.董遇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C.附近的读书人请董遇讲学,他不肯教,是因为他言语迟钝,口齿笨拙。

D.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答案:C命题意图和特点: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考纲中“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这项要求。

C选要求学生能正确筛选文中信息。

“性质讷”不是“遇不肯教”的原因,从后文看应是“必当先;读百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11.请将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答案: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考纲中“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原文句子”这项要求。

特点是难度虽不高,但是学生翻译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注意补全省略的地方,二是注意重点词语“之”“余”的翻译。

12.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中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4分)例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考纲中“句子——根据语言环境仿句”这项要求。

特点是例句出自教材中,降低了学生理解句意、把握句式特点的难度;在考查句式的要求中,考查多种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3.请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

(4分)①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方法。

②它以对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

③它根据这个基础确定目标。

答:答案: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对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研究为基础确定目标的系统方法。

命题意图和特点:此题考察学生能运用置换法将这几个短句变为长单句。

特点是着重考查这几个短句中有代词“它”和“这个”。

弄清楚代词指代的内容后,才能进行长短句变换。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____________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__________;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____________ 。

(3分)(2)尾联以 ___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1)家经书;风飘絮;雨打萍(2)民族英雄战斗的一生,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崇高的民族气节等。

命题意图和特点:本题考查考纲中“赏析浅易的古典诗词”这项要求。

特点是诗词虽然浅显,但是考查内容全面。

全诗考查学生在了解律诗结构的基础上(1)考查学生对诗词含义、画面形象、构思技巧及修辞手法,(2)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及情感抒发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生命啊,生命“生命”这个词人人都懂。

可是,真正使我懂得“生命”并使我内心受到震撼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秋日的一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忽见山坡上满目枯黄中有一抹醒目的翠绿。

定眼看时,原来是几簇野花,长得蓬蓬勃勃的。

我叫不上名字。

细看剑状的叶子泛着油光,在花的四周片片竖起。

有的根部还长出一枝和叶片同样翠绿油亮的茎来,茎的顶端是一束淡蓝色的花蕾。

我想,名苑华园之外并非皆下贱之物,这生长于荒郊野外的无名花不正在一片肃杀中独领风骚吗?世间万物风流百代的岂只是“金枝玉叶”?我忽而想起我的花瓶来,便信手采了几根花蕾,回家后把它插在瓶里。

每天照样上学,放学;每天匆匆做作业,复习功课,只是偶尔瞥一眼桌角那瓶中的花蕾,它好像不愿开放,一副很疲惫的样子。

这样不觉过了十几天,等我再瞥它时,哎呀!它已经蔫了!我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插到瓶子里时根本就没有给它加水!我不禁感到歉然。

不过,我庆幸我没有把这花蕾扔到窗外去,因为奇迹就在这几天以后发生了。

一天清晨起来,我只觉有一缕馨香幽幽袭来,猛一转头,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桌角花瓶里,那早被我遗忘的无名花悄悄开放了!蔫得成了黑蓝色的皱巴巴的花瓣间露出一星花蕊,有的已经干瘪,却仍紧紧咬着同样干瘪的枝头不甘落下。

整束花不见一丝绿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