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一)(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一)(可编辑修改word版)

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0 分)l.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妥贴tiē殷红yīn择菜zhái原形毕露lòuB.庇佑pì酗酒xiōng毗邻bì飞来横祸hèngC.妃嫔pín铿锵qiāng砧板zhēn三缄其口jiānD.畸形qí绮丽yǐ倚靠yī崎岖不平qí说明: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常用现代汉语汉字的字音。

其中,A 项考查学生对多音字正确读音的掌握情况。

B 项考查学生对习惯误读字正确读音的掌握情况。

C 项考查学生对形声字正确读音的掌握情况。

D 项考查学生对形近字正确读音的掌握情况。

本题答案是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轻于洪毛沧海一粟鬼计多端B.大有裨益相形见绌草菅人命C.发人深省丰富多采好高务远D.贻笑大方功亏一篑珠联壁合说明: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

其中,A 项考查学生对规范汉字中的同音字字形的掌握情况。

B 项考查学生对规范汉字中的形似字字形的掌握情况。

C 项考查学生对规范汉字中的异形字字形的掌握情况。

D 项考查学生对规范汉字意思相近字字形的掌握情况。

本题答案是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歌咏比赛前,老师为我们精心。

②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A.化妆暴发即使B.化装暴发虽然C.化装爆发即使D.化妆爆发虽然说明: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近义词和虚词。

①句考查正确使用近义词。

②考查正确使用近义词。

③考查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答案是 D。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B.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大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2014 山东卷)C.中方搜寻 MH370 失联客机的编队包括“海巡 01”轮与“井冈山”舰在内的多艘舰艇组成,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失联客机的确切信息。

D.这次活动,几个县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都亲临现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村情谊。

说明: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B 考查搭配不当。

C 考查句式杂糅。

D 考查表意不明。

正确答案是 A。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4 月 16 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做客《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专栏,并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进行了主题演讲。

B.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义是一种外在表现,正是它,决定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C.“经济不发展,群众不满意;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群众一样不满意。

”该县一位干部说,“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 GDP 增长,容易产生吃着祖宗饭、砸着子孙碗的负面效应,最终反过来又使 GDP 的增长难以为继。

”D.既然是写给人家看的,古代日记的真实性(尤其涉及本人部分)也是相对而言的、有限度的“真实”:是一种经过严格选择后不全面的“真实”。

说明: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A 项考查书名号的用法。

B 项考查引号的用法。

C 项考查正确使用冒号。

D 项考查破折号的用法。

本题正确答案是 A 。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B.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C.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D.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说明:本题是对拟人手法的考查。

A 项考查拟人手法。

B 项考查比喻修辞手法。

C 考查拟人修辞手法。

D 考查拟人修辞用法。

本题正确答案是 B。

7.下面各项中,作家、作品、时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冤》——关汉卿——元代B.《楚辞》——屈原——汉代C.《红楼梦》——曹雪芹——清代D.《羊脂球》——莫泊桑——法国说明: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正确答案是 C。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8-10 题。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适幸及齐不死及:到B.如子之言子:儿子C. 封人怨之怨:恨D.我且贤之用且:将说明: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及虚词词义的正确运用。

正确答案是B,应为“你”。

9.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A.乌封人跪而食之B.如子之言C. 我且贤之用D.辍耕之垄上说明:此题考查“之”字的用法。

例句“到,往。

动词”。

A句“他,代管仲。

代词”。

B 句“的,助词”。

C 句“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D 句“到,往。

动词”。

正确答案是D。

10.下列对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B.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同时兼顾个人恩怨。

C. 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个人恩怨,再考虑国家利益。

D.一个人考虑的只能是个人恩怨。

喻句。

(4 分)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

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说明: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正确答案是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30 分)11.请将第一大题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说明: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译文:假如像你说的那样,我将任用贤良的人,重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12.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写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要求: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分)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

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说明:此题考查句式变换能力。

参考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13.仿照下面例句,以“微笑”或“心灵”为本体,再写一个比说明:此题考查仿写能力。

第一,句式一致;第二,运用比喻手法;第三,表达的情感要一致。

参考答案: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容一团温馨的真诚。

不浓、不淡;无刚,无媚。

(心灵像一处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

无亢、无卑;无乐,无哀。

)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 分)说明: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分)说明: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鉴赏。

参考答案: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选自四川卷)柴禾刘亮程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

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

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

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

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

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大排场。

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

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

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

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

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

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 20 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

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

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

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