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古代私学与今天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论古代私学与今天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论古代私学与今天“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俞疏影()摘要:中国古代的私学历时近三千年,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

通过分析古代私学的特点及历史和民办学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一些对现代办学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古代私学民办学校借鉴发展1.关于古代私学1.1 古代私学的定义私学就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 与官学相对而言的, 历时两千多年。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 以孔子的办学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最广。

而更为广义一点的私学是自地球上人类出现,随之而产生的文化以及文化传递活动,因此一般认为,广义的私学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这种私学文化形成比起随奴隶制国家建立而兴起的官学文化显然要悠久得多。

而本次要探讨的是前者,相对于官学的一种教育制度。

1.2 古代私学的历史世袭制度降低了贵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而贵族在世卿世禄的制度下,保有享受荣华富贵的权利这造成了他们只贪图享受而不注重教育,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王权衰落,礼礼崩乐坏, 各路诸侯为争夺土地和王权, 连年战争动荡,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

从而导致了学校的荒废,造成了官学的没落。

由于政治斗争,士阶层这一阶层产生了对教育内容的新的需求。

士阶层本来是社会上的自由之民, 向上可以做官食禄, 向下可以自食其力成为依附土地的人。

随着社会的激烈变动, 士阶层的人越来越多地脱离了生产劳动, 脑力劳动成为他们谋生的方式。

他们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受到社会重视。

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教育场所培养士, 私学就应运而生。

春秋到战国时期, 私学教育造成了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大量涌现,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造成了学术下移, 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私学教育。

秦统一后, 统治者将主要精力用在建立和强化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上面, 私学遭到了严厉的禁止。

于是私学不兴, 仅以潜流形式存在。

汉初,由于政治不稳定,官学不兴,急需人才,私人讲学不仅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干预, 而且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

朝廷对其中一些著名学者给以礼遇, 皇帝连续颁发求贤诏书, 宽松的政策环境使私学得以恢复并承担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与学术的任务。

这一时期出现的“经馆”( 又称“精舍”、“精庐”) 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固定场所。

魏晋南北朝,战乱连连使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官学衰落,社会的大动荡分裂使私学发展出了多元化。

隋唐五代时期, 官学系统发达, 私学相对受到抑制, 但仍能做到与官学共存共荣,此时的私学与官学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成为隋唐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 统治阶级“兴文教”政策的推行, 私学的存在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

统治者通过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 或赐院额, 或赐经书, 或赐学田, 或兼而有之, 使书院的数量、规模、组织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书院作为古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范化、制度化阶段的重要类型,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私学教育形式。

元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 对书院持鼓励和支持态度, 然而这也是书院官学化的趋向日益明显。

明清时代采取尊经崇儒, 以程朱理学为文教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 实行文化专制, 大兴文字狱, 私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也没有摆脱官学化的影子。

书院作为私学的重要组成形式,在清政府的政策抑制下,教育受到严格控制,在完全被官学同化最终沦为科举预备考场。

1.3 古代私学的特点1办学主体古代私学的办学主体基本属于私人开办从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到后唐明宋时期的繁荣昌盛基本都体现了该特点虽然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不同政府对于私学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各有不同但私学的办学主体也一直未有改变直到清代当私学书院被官化后私学的性质也就全部沦丧直到在新政中灭亡2办学经费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古代私学基本都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3学校师资早期私学的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私学大多有自己的学术追求急功近利情绪相对淡漠这一特征显示了私学教师的品格。

4学术之风私学兴起,发展迅速,先秦时期的教育家们各自为政,聚徒讲学,既作为教育团体又形成政治派别。

其中儒、墨、道、法四家影响最大。

各家皆立学设教,气氛空前。

儒家传授六艺,重视传统文化典籍;墨家传授技艺,重视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道家主张学习自然,反朴归真;法家则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各家各派公平竞争、不分高低、自由轻松、取长补短,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之风从分裂割据的缝隙中冒了出来。

魏晋期间玄学、道学与儒学争雄,大大丰富了私学的内容。

南北朝时代,除儒学之外,玄学、老庄、史学等纷纷兴起。

宋代向后随着各地书院的兴起,在私学基础上,出现了一场新的百家争鸣运动。

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严峻挑战,佛道思想兴起,产生了以儒佛道思想兼而有之的“理学”,涌现出一批理学家和教育家。

1.4古代私学的价值与作用官学和私学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他们的发展过程一直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不论官学发展的兴衰程度, 私学总能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自从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开始有了官学和私学的办学形式, 因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而被各阶级加以利用, 使得他们为不同的阶级服务。

私学教育由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多样形式的一种教育方式, 并且逐步的制度化, 规范化, 甚至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 自成体系。

相对官学教育他有更广泛的受众, 更完善的体系。

私学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更明确主要是传播学术思想培养专门人才, 相对于官学教育培养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才来说私学教育更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关于民办学校2.1民办学校的定义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这里特指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现代民办学校。

2.2民办学校的特点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那种非政府行为的现代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这类学校一般由政府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基层组织以外的社会团体、学术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举办的,大致有公立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私人办学等形式。

( 一) 公立民办这是不改变学校原来的公办属性,通过民间投资来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并由此形成所有权与办学管理权分离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一般在由企业和学校各方人士参加的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既有办学后劲,又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

( 二) 公办民曹这是对现有的公办学校实行民办运营机制的一种民办学校。

这种学校可以对原公办学校实行全面民办运营,也可以实行部分民办运营。

国家对这类学校原来的投入不变,即公办性质不变。

这样的学校既有办学来源,又有办学活力,其运营效果一定会更好。

( 三) 民办公助这是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由社会团体兴办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根本属性是民办的,但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可以给予适当的资助,能够解决学校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间题,有利于这类学校事业发展保持一定速度。

( 四) 私人办学这是由公民个人投资,或数人合股投资兴办的一种民办学校.这种学校在师资的管理和资金的投入方面都较其他类型的民办学校有更多的主权。

有的地方还在积极筹办私塾,大有我国古代私学兴盛时期的势头。

2.3民办学校的价值与作用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那种单一主体的公办学校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

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各类教育办学体制的变革,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强化学校管理,建设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新型学校,带来教育事业的繁荣。

3.古代私学和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系3.1古代私学和民办学校都是对现有教育体制有效的补充在教育成为贵族专属的春秋时期,私学成为普通平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在礼崩乐坏等统治政局动荡的时候,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官学衰落,私学便承担了传播学术思想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 相对于官学教育培养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才来说私学教育更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义务教育更普及,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民办教育已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其由于用人制度灵活,资金来源多样,办学场所和所设专业更注重社会需求,不仅起到对公办学校的补充作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最重要的生力军。

3.2民办学校应从古代私学文化中学习借鉴(一)多元化办学我国古代私学文化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办学内容除讲授儒家经典外,玄、医、律、算、天文、地理等都曾传授,极大地拓展了读书人的视野和思维,为我国古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如今的民办学校应吸收古代私学文化这方面的“营养”,博采众长,灵活办学。

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定专业门类,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要有灵活机动的办学技巧,学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真正发挥对公办学校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这正是民办学校优势之所在。

如某电子集团公司与某中学实行企校挂钩,由校方按厂方需求从高考和中考的榜生中招收学生,为厂方培养中高级技工,厂方给校方提供资助和实习条件,学生结业后由厂方安排上岗。

这种公立民办的学校,正是从灵活办学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那种认为学校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是“被动服务”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二) 正确处理办学规模的扩张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关系“发展”应包括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展以及速度的加快, 同时也包括质量的提升, 私学既培养名师大儒, 又为讲学驻足之地, 各名师大儒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办高校的私人或团体投资性质, 往往会造成为眼前利益而追求招生数量的最大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但无视自身条件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短期行为, 其结果导致的不仅仅是质量的下降, 甚至是生存的危机。

“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期望, 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 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

”量的扩张与质的保证的同步协调应是民办高校办学基本策略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