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简介第一章总则编制背景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遵义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和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之一,坚持“五个统筹”,强化规划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致力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规划原则(1)生态保护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空间管治,建设节约型城市,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
(2)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从城乡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出发,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城乡统筹建设。
同时,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满足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区域协调跳出遵义看遵义,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于区域谋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合作,积极接纳发达地区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区域一体化。
规划既要能指导遵义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龙头作用,比相关规划看得更远,为相关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同时规划应从遵义特色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为构建独具黔北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依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提升,打造城市品牌,建设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城市;(3)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充分保护和积极恢复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宜居城市。
(4)有效利用山地特色,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和会展等的发展,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地特色城市。
(5)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点解决用地、产业、交通、环保、水源、能源等问题。
规划年限规划年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5 年,中期为2016-2020 年,远期为2021 -2030 年,远景展望到2050 年。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382 平方公里。
此范围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范围(以下称“中心城市”)。
规划适用范围在遵义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借助成渝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遵义建成贵州省北部、川黔渝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西南部特大城市和国内外知名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1)近期目标到2015 年,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初步建成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稳定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具备融入区域发展的条件。
(2)中期目标到2020 年,中心城市实现基本小康,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基本建成区域性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城乡差距缩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3)远期目标到2030,在全国迈入中等偏上发展水平行列,成为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川黔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全面建成西南地区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远景目标到2050 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
成为经济活力强、文明程度高、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依托资源,立足城乡统筹,于区域谋发展,以跨越促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名城立市、文化兴市”,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水平高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规模规划市域2015 年总人口为830 万,户籍人口780 万;2020 年总人口为870 万,户籍人口810 万;2030 年总人口为950 万,户籍人口860 万。
远景2050 年人口控制在1000 万以内。
市域城镇化水平规划2015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2020 年达到50%,2030 年达到60%。
由此,2015 年、2020 年、2030 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0 万、430 万、570 万。
市域城镇体系目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若干小城镇为节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区,整合构建一个系统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的城镇体系。
Sss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实施三大战略:(1)点轴成网。
(2)集约、强中心、农村城镇化。
(3)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到2030 年在市域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构建“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一核、两轴、四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四大发展片区四大发展片区分别是中部的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西部的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东南部的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东北部的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
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是遵义市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心。
其中,遵义中心城区为全市域城镇发展的中心,也是片区发展的中心,桐梓和绥阳县城为片区发展次中心,城镇布局沿210 国道、326 国道和207 省道展开。
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由仁怀、赤水和习水县辖区内城镇构成。
该片区是名酒基地和红色旅游、山水旅游集中区。
以仁怀市区为主中心,以赤水市区和习水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主要沿赤水河两岸展开。
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由湄潭、凤冈和余庆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名茶基地、农业加工、能源和边贸服务区,同时也是构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区域。
该片区以湄潭县城为主中心,以余庆和凤冈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326 国道和204 省道展开。
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由务川、正安和道真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铝工业基地、尹珍故地和仡佬族文化集中区。
该片区以务川县城为主中心,以正安和道真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黔北横向高速、207 省道和黔北高速布局。
(2)三级中心体系: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市域中心:指遵义中心城市。
按照特大城市的建设标准,打造市域乃至黔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片区中心:为仁怀、湄潭和务川。
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区域服务水平。
仁怀应依托白酒产业,一方面加快白酒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发展规模,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加快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白酒产-研-展-贸一体化酒城。
另一方面应限制资源型工业发展,鼓励绿色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湄潭应借助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促进建材业的改造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的绿色产业服务区。
务川应借助当地丰富的铝矿开采和氧化铝基地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形成大型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同时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设具有仡佬族特色的山水城市。
片区次中心:规划桐梓、绥阳、赤水、习水、余庆、凤冈、正安、道真6 个片区次中心,其中桐梓、绥阳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其他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承担县域服务中心职能。
桐梓应借助遵义电厂迁入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型煤电化工业和能源工业,加快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成黔北重要的工业卫星城、建材贸易基地和物资集散枢纽。
绥阳应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整合军工企业现有技术设备,发展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
同时,应加强城区旅游服务,塑造诗乡形象和田园城市风光。
赤水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带动,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吸引西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同时,推进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化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提高特色农业和竹加工业的发展。
习水应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优化开发利用,尤其是煤炭资源、天然气和电力能源,通过新型循环经济技术的试用,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优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的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建设“绿洲红城”的中心服务区。
凤冈应充分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充分挖掘边界贸易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建材贸易、绿色食品等产业,壮大遵义绿色产业的规模。
余庆应加强边界贸易和地方性加工工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同时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正安应借助黔北高速公路,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打开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相关绿色产业,适度发展新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同时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跨界旅游服务业。
道真应加强仡佬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仡佬族文化风情街区,吸引来遵义东北部旅游的人群。
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细加工业,中药材产业,建材和物资集散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边贸小城市。
(3)“一核、两轴、四带”空间格局一核:遵义中心城市,是市域和黔北区域发展核心。
两轴:沿210 国道、渝黔铁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发展轴和沿326 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
四带:一是沿赤水河谷形成的西部发展带,二是沿芙蓉江河谷形成的中部发展带,三是沿务川、湄潭、余庆一线形成的东部发展带,四是沿习水到务川一线形成的北部发展带。
规模等级结构按照遵义市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规划2030 年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规模体系。
1 个特大城市:遵义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030 年达到160 万人。
6 个中等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20-30 万,总计可承载140 万城镇人口。
包括仁怀市区(中枢-茅台)、湄潭县城(湄江-黄家坝)、桐梓县城(娄山关-燎原-楚米)、绥阳县城(洋川-风华-蒲场)、赤水市区(市区-天台-复兴)、习水县城(东皇镇)。
5 个小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10-20 万左右,总计可承载66 万城镇人口。
这些城市包括凤冈县城(龙泉镇-河坝)、余庆县城(白泥镇)、正安市区(凤仪-安场)、务川县城(都儒-大坪)、道真县城(玉溪镇)。
135 个小城镇:其中重点镇约37 个,每个城镇人口在2-5 万左右,总计可承载100 万城镇人口。
一般镇约98 个,每个城镇人口均在 2 万以下,其中 1 万以下城镇数量下降为40%左右,总计可承载104 万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