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联绵、列品)

第三章對聯入門——學對聯三十六忌§3-1 動機1、忌無決心、無恒心。

對聯是文學,不是“筆墨遊戲”,而是“做學問”,社會功能極廣極大。

三日打魚兩天曬網不行,須持之以恆。

“持之以恆”並非要放棄或削弱本職工作(指在崗和尋覓生活者),意指經常妙巧地抓緊安排“讀、想、練”。

想學不想學,不想學又想學的動機難以成功。

2、忌貪快。

決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舉成名天下知”,世間哪有那麼“便宜事”。

從小學到大學,要十多年;從懂得做對聯到出佳作,絕非朝夕工夫,短得要兩三載,此亦“恒”也。

別被嚇住,朝夕能出精品,這就在於個人基礎。

3、忌貪長厭短。

對聯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認為“長聯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因為長聯易犯“重字”,內部結構對應關係等複雜較難匹配。

4、忌貪奇貪異。

實用對聯作法尚未過關,便去搞巧、奇、怪之類的對聯,則會失去重心。

5、忌貪多。

懂得對聯基礎知識後,就年產對聯幾百甚至千餘副,欲以“高產”稱著,或者趕時間,急於出集子,*之過急。

正確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後多”。

6、忌驕。

發表幾副或一些作品,或得過一兩次小獎(一指地區不廣,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鑽讀報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論等),守株待兔無益。

“功夫到家”這個話實難結論,在甲次征聯獲甲等獎,乙次不一定獲獎,總有間破的。

§3-2 句式7、忌句子長短不一。

古傳有這種例子,如“紅顏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歡。

”這不是“對聯”。

有的聯書收入它,貽誤初學知多少?!8、忌節奏不相稱(注意“假對”例外)。

如某書中:“掌握/科學/創/大業;黃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對聯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屬對不成。

9、忌把律詩對偶句式與非律詩對偶混談。

律詩對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兩種節奏(音步)。

非律詩句式,每個節奏的字數不能固定,以詞、片語語意而定。

總之,音步必在同一“點”上,如周恩來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於/無字句處/讀書。

§3-3 音韻10、忌音步平仄不協。

對聯基本原理——音韻(或叫聲律)方面,是要講平仄對仗的: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復用平……叫平仄相間(或交替)。

對句之間,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須用仄聲……叫平仄相對(或相反)。

此說既適應律詩對偶句式,也適應非律詩對偶句式。

例如“祖國頌”百佳聯之:日出(●)東方(○)九萬裏(●)就無(○)哪個(●)重談(○)冷;鬥懸(○)北國(●)兩半球(○)難得(●)有人(○)不道(●)明。

不過律詩對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嚴謹些,仄起句子(指上聯)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聯)要避孤平。

犯了“拗、孤”要補救,因而要正確理解古傳的“一三五不論”。

如果你聽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說法,那就對於律詩對偶格律型和非律詩對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當了。

例如:“金盾杯”全國征聯賽有個出句:金盾耀金輝,題詞五載千軍奮;五、七句子都是律詩句式,平仄嚴謹。

獲獎的對句中有:警威憑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

(一等獎)從句腳“德對輝”來看,是古聲,因“德”在今聲中為“平”,那麼七言句的“一”古乃仄聲,便犯了孤平。

如以今聲論,不是孤平,但“德、輝”乃平對平,亦失律。

終於留下遺憾,不能忽視。

11、忌同聲(同調)落腳。

上下聯尾不能平對平、仄對仄。

應“仄起平收”。

古有個別例子,不能視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

這是專指律詩對偶型而言的,三連平影響音韻鏗鏘;三仄尾在遣詞無法解決時可不避,因為仄調有上去入,(今聲有上去兩種),它們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別,不可能同為去聲(或上聲)。

13、忌長聯句腳平仄亂陣。

通常是保持“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連腳(這是押韻式的一種),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以及某些排偶自對等有規律的形式。

不宜把句腳搞得時而平對平、時而平對仄、時而仄對仄。

米湯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鄰音字安排不當。

並非禁止使用,安排不當念起來拗口,有些像繞口令,則欠韻味。

15、忌不突出讀音重點。

對聯雖與詩詞不同體裁,但同屬音韻文學這一範疇。

虛詞宜少用,音節上恰到好處時,選擇音節響亮的詞(開口呼的詞),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協調風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寬對,而不講究以上音韻常識的作品,除少數意境出奇者外,大多過不了美學關。

只能說“大多”,因為對聯“美”是多方面的。

§3-4 字詞16、忌同位重字。

例如:“國對國,天對天”,一來同義同音,二來用楷隸書寫不美觀,三是缺“對象”。

但有少數情形,如明代高賁亨題白鹿書院聯: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跡;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

沒有這個“之”,文句照樣流利,實際是仿駢體形式,最好不用。

17、忌異位重字。

如下聯:九州創空前偉業;萬馬圖無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題四川風物聯,異位重“風”字,亦未能倖免。

杏花春雨楊柳輕風,酒興洶濃春色絕;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風物此間多。

據孫髯大觀樓長聯下幅,有兩個“盡”字,排版都有說明,因簡體關係,第二個“盡”有“亻”旁。

不要盲目接受“重字無妨”的說法。

18、忌把字詞機械分類。

字,不一定都是詞,要*字與字或字與詞結合才能成為詞,如“垃”與“圾”合成,才變為“垃圾”一詞。

能否獨立表達語意,是字與詞的分水嶺。

除了少數字,絕大多數字的含義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義,以造語的表達意義來定“詞類”,遣詞如果機械化,便會出現“細羽家禽磚後死”對“粗毛野獸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

一首詩看來平淡而其中若有“頂峰”句,則變平淡為崛奇。

一副對聯,如果講究“字眼”(聯珠),不論是虛是實,乃描繪意境思維形象的關鍵。

舍此,談不上“字眼”。

例如下“百傑”聯:最最親,惟共產黨摧三山建國治國;真真好,乃紅太陽澤萬物裕民強民。

“最惟真乃”四個字,是顯示整個境象輪廓的畫筆。

刪掉,既不真又無情,可以說“不成對聯”。

20、忌“不明語法成分的用詞”。

老是強調“漢字分類”,欠科學性。

在這個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對聯要以語法(句法)開路”的觀點。

明確“主謂賓定補狀”六種成分各用哪些詞,“主、謂、賓”對仗嚴一點,“定、補、狀”乃附加品,對仗可以延伸(並非說它不起決定優劣的功能)。

例如:一日/無心/出;群峰/不敢/高。

(泰山絕頂聯)定主狀謂做到“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主語對主語……”就是詞語上的“工對”。

曾有人說“心是名詞,敢是動詞,詞類對仗不當”,謬之千裏矣。

21、忌“把詞和片語混淆”。

一個字的“詞”稱單音詞,兩個字(或多個)的詞稱複音詞(合成詞)。

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詞與“片語”混淆的,例如:“繁榮、富貴、福壽、世界和平……”你說是名詞還是片語?辨別的標準是:凡詞,結構整密,無法加進別的語法成分,而片語可以拆開或加進有關成分。

如“繁榮”可以組成“繁繁榮榮”,“世界和平”可分為“世界”、“和平”。

有人說“名詞不能與片語屬對”,這種限制沒有必要。

凡具有名詞性質(即既抽象又具體的詞)的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可視為“名詞”,這也是由造語意義去權衡,不可一意孤行。

§3-5 結構22、忌“不學語法”。

句子的正常結構是:定+主│狀十謂 (定+賓) 補語─────┼────────────主語部分謂語部分定語、狀語在句中有時省略,有時可以超越一個。

當然,有些句子對“主、謂、賓”也常分別使用省略方式。

但要注意:謂語後邊的連帶部分,帶了賓語就不帶補語,相反亦然,沒有“主謂賓補”的句法。

有時也可使用倒裝句,有全聯倒裝對仗的,也有半聯倒裝對仗的(這屬假對範疇)。

掌握了語法及其六種成分的用詞,創作的路子自然拓寬了。

23、忌“事物結構隨便”。

例如某水庫聯:四面山青花鳥俏;(花鳥乃一植一動)一湖水碧鴨鵝欣。

(鴨鵝乃二家禽)以匹配對仗的鏡子一亮,不成“對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詩有偶句: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對得“星河(銀河)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對象。

這是因為“鼓角”在句意中並非指兩種軍用品,而是“戰事(或烽火)”的指代詞。

事物在對聯中的變幻融通表現形式是多樣的,“紅黃姹紫”有時可以對“龍鳳山川”,前者為同一範疇的色彩,後者為“動物、地理”兩個方面的事物,雖未體現對仗的徹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對同為自現物體。

不過,實難談上“工整”二字。

24、忌“主次顛倒”。

古代有如下一聯:子能登父業;臣未報君恩。

乍看,沒有弊病,實際在組句結構上,“尊卑倒置”,所以當場有人改成“君恩臣未報;父業子能登”,把“君父”擺到首位。

此例可提醒我們一下,比如有些內容,或按時間、或按程度、或按輕重遠近,要有結構次序。

近見新作:“三代恩如堯舜禹;九州景勝畫詩書”,“堯舜禹”順序不可顛倒,“畫詩書”是平行的,可以隨意佈局。

25、忌“長聯結構呆板”。

這要注意兩點:①長短句搭配要得當,通常是長句在後,短句在前,如果用三、兩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後輕”。

特別是雙句聯,不搭短句前後都是同樣的字數,弄不好最顯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

聯中短句較多,可增加內容拱張畫面。

②段落層次結構要有序,亦防個別意義重複。

§3-6 內容26、忌上強下弱。

例如有副獲獎的環保聯:改造環境,更須保護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