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畜环境卫生学

家畜环境卫生学

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应激: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生理上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依靠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时,动物的散热增加,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体温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

该开始提高代谢率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下界临界温度”有时即称为临界温度。

光钝化:动物处于持续的长光照下,会产生对光的不敏感现象,称之“光钝化”维持行为:是家畜自身启动与终结的个体行为,它包括肉体和精神舒适两方面,由采食,休息,饮水,排泄,护身,舒适,探究和游戏8项行为系统组成。

社会行为:群居性是家畜特征之一,同类群居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行为称之为社会行为。

行为缺失:是指在现行管理条件下动物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必要行为,是剥夺的结果。

行为剥夺:如果是因维持行为当中的某个行为成分的缺失而影响到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家畜无法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体内平衡时,这类行为的缺失就叫做“行为剥夺”动物康乐:动物自身的感受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里愉快”,包括无疾病,无损伤,无异常行为,无痛苦,无压抑等。

采光系数:指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畜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这一能力我们称之为自净。

体热的来源?1.基础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2.体增热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3.肌肉活动产热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运动,觅食,争斗和劳役等肌肉活动,都可增加产热。

4.生产产热家畜的生殖,生长,产乳,产毛和产蛋,都在维持产热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产热量。

这主要是营养成分转化为上述畜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5.外源热暴露在阳光下或者畜舍的采暖设施等。

可见光的作用机理(简答时画图,简述写字)可见光对动物的影响,一般是导致下丘脑的兴奋,由此引起一系列反应,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产生影响。

就哺乳动物而言,光线照射在眼睛上,引起视网膜兴奋,并通过视神经将这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后者又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释放激素。

对家禽而言,眼睛不是主要的,即使没有眼睛仍可以引起反应。

这是因为光线可以穿过头盖骨经脑神经作用于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兴奋,即所谓的“视网膜外或脑感受器”。

此外,光还可以通过视神经作用于松果腺,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后者经下丘脑影响垂体前叶。

下丘脑兴奋分泌释放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等,经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释放促激素,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释放生长激素(GH),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等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

紫外线对家畜的作用(简答时不写括号的。

简述写)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特异反应)2.杀菌作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酶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在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

)3.抗佝偻病作用(家畜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中存在7-脱氢胆固醇,在波长290-320nm紫外线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维生素D3,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磷等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4.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使皮肤发生色素沉着)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动物长期缺乏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易引起各种感染和传染病)6.增强气体代谢作用(紫外线照射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变深,促进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水汽的排出。

)7.光敏性皮炎(当动物体内含有某些异常物质时,如采食含有叶红素的植物,或机体本身产生异常代谢物,或感染病病灶吸收的病毒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这些光敏物质对机体发生明显的作用,能引起皮肤过敏,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

)8.光照性眼炎与癌(紫外线过度照射动物眼睛时,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此外,紫外线尚有致癌作用。

)减少畜舍内微粒的措施1.畜舍选址远离生产微粒较多的工厂,如水泥场,鳞肥场等。

2.畜牧场规划布局饲料加工厂或饲料配置间远离畜舍,并设有防尘设施。

3.加强日常的生产管理尽量减少微粒的产生。

4.选择适当的饲料类型和喂料方法。

5.注意通风换气6.必要时进风口可安装滤尘器7.绿化种树种草减少畜舍空气中微生物的措施1.在选择畜牧场场址时应远离传染源2.注意畜舍的防潮3.减少舍内灰尘4.建立和健全各种防疫制度,防止疾病的发生5.改进生产工艺在生产中采用“全进全出”6.及时清理7.定期消毒8.绿化家畜的五大自由1.避免饥饿的自由2.避免环境不适感的自由3.免受疼痛,损伤和疾病的自由4.免受惊吓和恐惧的自由5.能够表现出绝大多数正常行为的自由畜牧场场址选择的要素一.自然条件因素1.地势地形应选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排水良好和向阳背风的位置2.水源水质水源如地面水(河流,湖泊)的流量,汛期水位;地下水的初见水位和最高水位,含水层的层次,厚度和流向。

水质了解酸碱度,硬度,透明度,有无污染源和有害化学物质等。

并应提取水样做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等方面的化验分析。

3.土壤对施工地段地质状况的了解,主要是收集工地附近的地质勘察资料,地层的构造状况,如断层,陷落,塌方及地下泥沼地层。

对土层土壤的承载力,是否是膨胀土或回填土。

4.气候因素主要是指与建筑设计有关和造成牧场小气候的气候气象资料,如气温,风力,风向及灾害性天气的情况。

二.社会条件因素1.地理位置畜牧场场址应尽可能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地,靠近产品销售地,确保其有合理的运输半径,保证交通便利。

2.水电供应供水和排水要统一考虑,拟建厂区如有地方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可以尽量引用,要了解水量是否能够保障。

也可以自己打井和修建水塔。

电源要了解电源距畜牧场距离,最大供电允许量,是否经常停电,有无可能双路供电等。

3.疫病情况避开居民点的污水排水口,不能选址在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容易产生环境污染企业的下方口或附近,不同畜牧场保持距离。

三.其他1.土地征用选择场址必须符合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用地要求。

2.畜牧场外观要注意畜牧场的畜舍建筑及畜粪池的外观。

3.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畜牧场和畜粪池应尽可能远离周围住宅区,以最大限度地驱散臭味,减轻噪音和减低蚊蝇干扰,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畜舍内有害气体的来源畜舍内的有害气体的来源主要是动物呼吸,排泄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机物的分解。

畜舍内产生最多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恶臭物质等。

1.氨气在畜舍内,氨大多由含氮有机物(粪,尿,饲料和垫料等)分解而来。

如鸡的消化道较短,消化率低,在通常情况下粪便中有20%-25%的营养物质未被有机体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氨气。

2.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另外,家畜采食含硫的蛋白质饲料,当发生消化机能紊乱时,可由肠道排出大量硫化氢来。

3.一氧化碳当冬季在封闭式畜舍内生火取暖,如煤,碳燃烧不完全时,可产生CO,尤其是在夜间门窗关闭,通风不良,此时CO的浓度可达到中毒的程度。

4.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而在畜舍内二氧化碳一般大大高于此值。

主要来源于家畜呼吸。

5.恶臭物质来自家畜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尸等腐败分解产物,家畜的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畜体的外激素,黏附在体表的污物等以及呼出的CO2也会散发处不同于家禽的难闻气味。

社会空间行为群居性是家畜特征之一,同类群居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行为称之社会行为。

被细分为:取横卧姿势并且平铺成排的体接触取伏卧姿势且拥挤成团的群集个体无接触分散开来卧位休息之分散畜产公害:1.畜牧经营方式与规模的变化过去的畜牧业以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为特征,家畜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就地及时处理利用,产生的有害气体自然扩散,对环境污染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殖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中饲养方式向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使局部单位面积上载畜量大大增加。

2.畜牧场由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提高,为了便于加工和销售,畜牧场由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3.农业生产从使用有机肥料逐渐转向使用化学肥料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化学肥料价格逐渐降低,加之化肥运输和储存及使用都比较方便清洁,肥效快速,没有传统有机肥的特殊恶臭,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乐于使用化学肥料。

4.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废弃物污染了土水和牧场周围的大气,可间接通过饲草或直接危害家畜及其产品质量。

5.兽药残留兽药的无节制使用和饲料添加剂中的抗菌素,促生长剂的滥用均导致残留的发生。

气溶胶空气尘粒影响引起“阳伞效应”在空气中,存在有大量的尘粒,这些尘粒可以产生“阳伞效应”。

所谓阳伞效应是指由于空气中尘粒增多而引起气温下降的现象。

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漂浮着许多固体的微粒,统称“气溶胶”引起的。

他们对太阳短波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减少,对地面产生冷却作用。

温度应激时的热调节(1)热应激时的热调节1.提高可感散热当气温超过舒适区上限时,家畜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从内部流向体表,使皮温升高,增加皮温与气温之差。

以提高可感散热。

特别是热应激最起始阶段,可以见到明显的心率上升。

2.增加蒸发散热在皮肤血管扩张时,血液总容积增加,血液中含水量亦增加了。

处于扩张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水分极易渗透到组织和汗腺中,以促进皮肤和呼吸道的蒸发散热。

正常温度下,家畜主要依靠可感散热,其蒸发散热量仅占25%,而家禽仅占17%。

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皮温与气温之差减少,非蒸发散热逐渐减弱,以蒸发散热代之,在高温中主要依靠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等于体温时,非蒸发散热完全失效,全部代谢产热须由蒸发发散;如果气温高于体温,机体还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自环境得热,这时蒸发作用须排除体内的产热和自环境的得热,才能维持体温的正常恒定,只有汗腺机能高度发达的人和其他灵长类,才这种能力,一般家畜很难维持体温的恒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