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与两汉时期有了很大不同。
自从汉武帝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成了经学教育的发展,但经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加之战乱的影响和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不仅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甚至一度有岌岌可危之势。
到隋唐时期,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外来的佛教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的局面,他们都想取得独尊的地位,却都未能如愿。
统治者根据政治的需要和各自的倾向,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僧俗之间的矛盾,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总体上可以概况为“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即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佛、道三家并用。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以前,中央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
隋代开始,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中分离。
隋文帝时期设置了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
在中央六部中,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出了规定。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完备于唐。
(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后来,国子寺独立,改称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
隋代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统归国子寺管理。
前三者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学校。
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的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唐初,恢复旧传统,以国子学隶属太常寺,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
这三学虽有等级差别,学生身份不同,但都是学习儒学的高级学校,实质是同一类型的学校。
贞观时,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
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国子监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者属于专科学校。
国子监内还有广文馆,接受将应进士科考试者读书备考。
(3)唐代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开元年代,将有关的中央官学管理制度集中整理,载入《唐六典》,成为国家的法制,其重要意义是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①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
申请入国子监的学生,年龄有一定的限制。
②学礼制度a. 束脩之礼: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穿好制服,隆重举行拜师礼,表示建立师生关系。
礼制还规定向学官敬献礼物,即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
b.国学释奠礼:每年春秋季第二月上丁日,行释奠礼于先圣庙,全体学生学官都要参加行礼仪式,还奏请在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并从观礼。
行礼完毕,举行讲学活动。
c. 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贡士明经进士朝见完毕之后,到国子监拜谒先师。
外国使者来唐,朝见之后,引至国子监参观,感受中华的文化礼教。
定期性的隆重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从思想上受到一定影响。
③教学制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学习儒家经典;律学学习唐律令,书学学习《石经》、《说文》、《字林》,算学学习算经。
④考核制度: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等。
⑤惩罚制度: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不率师德、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等,都会作退学处理。
⑥休假制度:一方面,由于国家有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学官享受政府规定的休假日;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适当安排其学习和休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两方面结合起来,安排学校常规的假期,有旬假、田假、授衣假。
田假在五月收种农忙时放假15天。
授衣假在九月秋凉要准备冬衣之时放假15天。
路程遥远时,可增加路程假。
休假制度反映了农业社会的人文关怀。
(4)中央附设学校唐代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的,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
比如“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
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医药学是唐代中央附设学校中有代表性的专科学校。
中国设置医学始于南宋元嘉二十年(443年),但只存在10年就被省去。
隋代再设医学,唐代继承并有较大的改革与发展。
唐代的医药学校,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还有较完善的教育制度,虽然附设于政府的事务部门,没有独立设置,但实行分科分专业教学,各科教学内容比较明确,注重学习传统的医药经验,选用的教材是历代的医药经典,教学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医疗的效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5)隋唐的地方官学地方的行政管理,主要是由州县两级实施,州学县学由地方政府主办,在管理上从属于州县行政机构,具体事务在州由司功办理,在县由司功佐办理。
地方官学有经学、崇玄学、医学。
开元年间设崇玄学,体现唐玄宗对道教的提倡。
崇玄学存在时间较短,经学存在时间长。
贞观年间在地方设置医学,在教育史上一大创新,体现唐太宗对民众医疗保健的关怀。
由于强调招生本地化,地方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庶民子弟,等级意识有所淡化,教学要求相对较低,毕业时由长吏主持考试。
唐朝官学体制中还有玄学和集贤书院。
政府设置州县学,在全国形成官学的学校教育网。
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层次相应地设置,并由同层次的行政机关来领导管理,使地方官学在政治、经济上都由地方行政机关来保证,但地方官学的兴衰实际取决于地方当政者的思想倾向,能关注学校则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不关注学校教育这甚至会造成学校荒废。
4、私学发展官学重在培养未来的官僚后备人才,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和成人为主要对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的经学,培养封建道德,造就行政管理人才,为国家所用;私学承担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儿童进行启蒙识字的基础教育,还承担比官学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
私学不局限于儒家经学,不受学术派别、学科、专业等的限制,凡是社会需要的知识技术,都会有人要学习有人会传授。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①社会民众的需要。
由于地方官学名额有严格限制,广大民众要求子弟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不能满足,只好从发展私学找出路,于是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挖掘教育资源,开办私学。
②政府政策的倡导。
隋唐时期,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作用。
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
政府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人自由设置,不施加过多的限制。
③隋唐经济的繁荣。
隋唐都有政治较为安定的时段,和平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繁荣,构成了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
④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具有发展活力。
隋唐私学按其教学程度有初级私学和高级私学之分。
初级私学包括乡学(乡校)、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春季始业,以年为阶段,无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读、写、算,尤重视读、写。
初级私学一般是单班学校,学生人数不多,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室轮流教学,教学效率很低。
从传授内容来分,高级私学有《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学(研究氏族姓系发展过程)、《文选》学、文学(唐代凡参加科举考试者都必须有文学素养和技能)、科学技术(如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等。
书院创立于唐贞元元和年间,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代。
书院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活动,学习内容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不同于以前单科学习为主的私学,而形成知识面较广的新型教育机构。
唐后期开始有印版书,为书院增加藏书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书院承担起培育人才和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双重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隋唐私学具有层次多样化、机构简单、办学灵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及覆盖面广等特点,与官学相互补充和影响,共同构成了隋唐完备的封建教育体系。
5、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①形成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学校教育体系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官学以私学为基础,吸纳私学的优秀学生。
在教育行政上官学是教育的主干,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
②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设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一种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另一种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各类教育事业,医学和天文学等专科性质的学校由各个对口部门管理,使其师资、设备和管理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
③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对过去的学校教学规定和惯例加以梳理,按现实的需要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开元年间集中整理后载入《唐六典》,使入学资格、学校礼仪、专业教学、成绩考核、违规惩罚、休假处理等方面都纳入法制轨道,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④重视专业教育,增添教育内容,学校类型多样化在国子监添设算学专科,以培养算学的专门人才,在太医署附设医药专科,以培养医药专门人才,还有其他一些专科教育。
从教育制度发展过程来考察,这是实科教育的首创。
⑤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给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
贵胄子弟进国子学、太学等贵族学校,庶民子弟进专科性质学校。
⑥学校的分布面较广唐朝按州县面积和人口数量规定学校教授和学生人数。
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乡里有私学和家学。
⑦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
如国子监是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是教学机构;弘文馆、崇文馆既管理图书,又教育学生;太医署、司天台等兼具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三重功能。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