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试卷

2010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试卷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为(
A.通济渠
B.永济渠
C.广济河
D.金水河
2.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安阳平原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达到鼎盛是在A.祖乙时期
B.祖丁时期
C.武乙时期
D.武丁时期
3.辛亥革命以后,新式理发业的商业标志为(
A.字号
B.头像
C.灯具
D.广告
4.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属于服饰的(
A.信仰标志
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
D.政治标志
5.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古代十六尺宽的标准路称为(
A.径
B.畛
C.涂
D.道
6.“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的修辞格属于(
A.析字
B.回文
C.顶真
D.对偶
7.汉字与姓名有内在联系,如“牛得草”、“马识途”等属于(
A.“为长者讳”
B.“名字相应”
C.“名因姓取”
D.“有名省形制字”
8.佛教在中国的繁荣阶段是(
A.东汉魏晋时期
B.东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
9.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占(A.5%以上
B.10%以上
C.15%以上
D.20%以上
10.楷书书写单位的基本类型有(
A.八种
B.六种
C.七种
D.五种
11.把汉语共同语称为“雅言”是在(
A.唐代
B.汉代
C.春秋时代
D.元代
12.在现行少数民族文字中,属于表意文字的是(A.藏文
B.彝文
C.蒙古文
D.锡伯文
13.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
A.50余种
B.60余种
C.70余种
D.80余种
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
A.蒲松龄
B.吴敬梓
C.孔尚任
D.徐光启
15.下列属于清代文学作品的是(
A.《金瓶梅》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16.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
A.宋朝初期
B.元朝中期
C.清朝后期
D.明朝前期
17.“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发生在(
A.周武王时期
B.周文王时期
C.汉文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8.在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周敦颐
B.张载
C.程颐
D.朱熹
19.在我国民间,龙抬头日是指(
A.正月初一
B.二月初二
C.六月初六
D.七月初七
20.在封建社会中,天子与后妃乘坐的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称为(
A.轩
B.栈车
C.路
D.舆轿
21.《札记·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说明,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
A.人文
B.自然
C.天文
D.地理
22.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现象
D.文化内涵
23.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
A.汉代的董仲舒
B.唐代的刘禹锡
C.宋代的张载
D.战国时代的荀子
24.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A.以砖结构为主
B.以木结构为主
C.以石结构为主
D.以前后对称为主
25.在两汉选官的察举方式中,注重学问的科目是(
A.贤良方正
B.茂才
C.孝廉
D.明法
二、填空题
26,关于文化的分科,两分法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
27.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中国古代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尧、舜。

28.儒家的创始人是
29.重农主义在我国时期成为国家基本国策。

30.进士科与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两个主要科目。

31.我国古代地神祭祀主要包括、社稷祭祀和山川祭祀等。

32.孟子把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33.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一词来表示的。

34.《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35.唐代舞蹈以健舞和最为流行。

三、名词解释
36.家族
37.人生仪礼
38.广义文化
39.摊丁入亩
40.什伍里甲制度
四、简答题
41.简述中国服饰形制的基本类型。

42.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家训族规的主要内容。

43.文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44.简述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

45.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五、论述题
46.试述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

47.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D
C A
D B C C D D C B C D B C A D B C A B C B A
二、填空题
26.精神文化27.高辛28.孔子29.西汉30、明经科31.大地祭祀32.父子33.君子34.齐家35.软舞
三、名词解释
36.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37.人生仪礼: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个家庭成员的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要分别举行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38.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9.摊丁入亩:清朝康熙年间进行的赋税改革。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摊丁入亩刺激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好处。

40.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

后代的里甲制却由此发展而来。

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

四、简答题
41.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衣着;第二,附属装饰品;(2分)第三,人体自身的装饰;(2分)第四,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2分)
42.内容涉及个人行为、家庭事务,宗族与其他相关社会事务。

(2分)家事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孝悌。

第二,耕读为本。

第三,修身。

第四,整肃门户。

(2分)第五,严守尊卑秩序。

第六,善择婚姻。

第七,慎选继子。

第八,丧葬宜俭。

(2分)
43.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起了促进文化发展的作用。

(2分)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2分)文字的记载使文化交流更为便利,使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更快的发展。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影响上。

(2分)
44.(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分)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分)
(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2分)
45.(1)北方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2分)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

(2分)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2分)
五、论述题
46.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

(3分)唐朝对边地异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如强大一时的突厥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

其含义就是让这些部族自治。

(3分)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2分)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

(2分)
47.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3分)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2分)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导文化,(2分)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

(2分)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襟,广泛借鉴东西方现代化先进国家的正反历史经验,并在借鉴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升华。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