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陶瓷-全模板

中国陶瓷-全模板


宋官窑
青釉盏托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 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 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 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 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 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 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 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 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 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 宋哥窑 八方碗
瓷器的分类
瓷器的分类法不止一种: 【1】按用途来分,可分为: 日用瓷、美术瓷、工业用瓷三大类 【2】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 有釉和无釉两大类;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4)敲击的声音不同; (5)硬度不同; (6)光泽度 不同。
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 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 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 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 (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 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 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 散是重要的一点。
中国明代素三彩菊花耳瓶
中国瓷器
一、陶瓷概述 二、中国陶瓷发展史
三、陶瓷鉴别与瓷器欣赏
一、陶瓷概述
• 陶瓷
• 陶器
• 瓷器的发明、定义、分类 •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 瓷器的制作
陶瓷
陶瓷,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 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 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 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温铅和铜的化合物为着色剂的绿釉,并且提高窑
炉温度,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 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 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 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 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 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 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宋龙泉窑 双鱼耳瓶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 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 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 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元景德镇窑枢府釉印龙纹盘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 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 常有“枢府”二字,因 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 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 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五代柴窑
葵口八瓣三足洗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秘色窑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 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 制造。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塔唐代 地宫中出土了一批精美供器, 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 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 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 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 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 的谜底。
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盏托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 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 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 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汝窑 莲花式温碗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钧窑 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 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 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元釉里红盖罐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 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 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 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 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 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 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 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定窑 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 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 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宋定窑婴儿枕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 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 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 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 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 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 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 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二、中国陶瓷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3、魏晋南北朝的陶瓷文化 4、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5、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6、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7、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8、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9、民国时期陶瓷文化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 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 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 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图中为一辆单马轺车,车 下的轮轴显然,木丝清晰, 车上乘坐二人,右前一人 手执辔头为御者,左边头 戴冠者为车主,车后有一 人为跪姿,一人作揖而立。
四川出土 轺车骑从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兵马俑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 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 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 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 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 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 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 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 度很高。
秦 战袍军吏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汉、三国时期的青色透明釉的炻器,在南北朝时期已被 称为“瓷”。而且当时已记载其产地是“东瓯”即现在浙江 东部一带,是唐宋时期有名的越州窑的前身。
北齐白瓷 绿彩刻花莲瓣纹四系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 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 场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北 方于南北朝时期烧制成功白瓷。 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 的大事,它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开 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 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 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元青花凤首壶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 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 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 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 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 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 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 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 多,传世更少。
印纹硬陶瓮
灰硬陶提梁壶
原始青瓷双系罐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瓦当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 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 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 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汉砖 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 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 会的缩影。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 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 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 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 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 而作的记号罢了。
宋钧窑鸡心罐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 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 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 的大型产品。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越窑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 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唐越窑青瓷莲花碗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 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 流畅。
唐邢窑白执壶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 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 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 三彩。
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公元五百八十九年,杨 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 中原,改国号为隋,隋 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 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 破,不但有青瓷烧造, 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 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 上另外的泥片—贴花, 就是一例。
贴花四系罐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 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 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 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 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 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 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 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 窑为越窑与邢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 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 要制造白瓷。
中国瓷器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 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 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 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 出口欧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