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四节 循环系统)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四节 循环系统)
脉搏:
脉搏为人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 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二、淋巴循环
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由 淋巴管、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组成。它的主 要功能是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淋巴结、 脾和扁桃体还具有生成淋巴细胞、清除体内 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产生抗体等作用。是血 液循环的辅助装置。
一、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管 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 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 使血液在体内不断地循环,以保证机 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 常进行。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 血管
(一)、血液
正常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一8%
1、血浆
血浆中含有90%一92%的水分,8%一10%的溶质。在 溶质中以血浆蛋白质含量最多,还有少量葡萄塘、无机
学前儿童因心肌力量弱而致心脏收缩射出的血量少,加上血管口径较粗,所以血压低 于成人。幼儿的年龄越小,血压就越低。
(二)学前儿童淋巴系统的特点。
淋巴系统在出生时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屏障作用较差,感染容易扩散,局部轻 微感染就可导致淋巴结发炎、肿大。甚至化脓。2岁以后,扁桃体增大较快,在4~ 10岁发育达到高峰,14~15岁时之间退化。
思考与练习:
1、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是什么? 2、血管的种类及主要特点是什么?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什么? 3、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是什么? 4、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循环系统?
表4一2、不同年龄的心率
年龄
新生儿 1一2岁 3一4岁 5一6岁 7一8岁
成人
平均心率 140
110
105
95
85
72
(次/分)
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
学前儿童血管内径相对比成人宽,毛细血管丰富,因此,血流量大,身体得到的营 养物质和氧气充足。同时,管壁薄,弹性小。
4、学前儿童血压的特点
血压的数字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成人正常收缩压为12.0kPa ~ 18.7kPa (90mmHg~140mmHg),舒张压为6.67kPa ~12.0kPa (50mmHg~ 90mmHg)。
盐等,主要功能是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液
2、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的形状
(1)、红细胞
形状:无核的双面凹陷圆饼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 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
(2)、白细胞
无色有核,可变形,比红细胞稍大。血液中所含白细胞总数为(4—10)×109个/L, 平均7×109个/L,平均寿命为几天到十几天。具有吞噬作用,能吞噬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和人体 本身坏死、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一)、淋巴结 淋巴结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大小不一,存在与淋巴管经过的地方。其主要功能是产生
淋巴细胞、抗体以及过滤淋巴液。主要分布在耳后、枕部、颌下、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 当身体出现如炎症时,相应器官处淋巴结就会肿大。因此,在学前儿童中观察淋巴结是否肿 大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参考依据。
(二)、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口腔后上壁,悬雍垂的两侧,能产生淋巴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心室
左心室 右心室
心脏外形图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动力器官,由心肌组成,具有自律性。 心脏内部可分为四个腔,分别称之为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右心房、心 室是完全隔开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此 外,主动脉、肺动脉与心室之间也有瓣膜。瓣 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发生倒流。
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成 人安静状态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如果心率按 每分钟75次计算,则每分输出旦约为5250ml。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1、体循环
血液从左心室排出→主动脉→各级动脉→ 全身各组织的毛细血管(实现物质气体交换)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失去氧气,携带二氧化碳→静脉血
2、肺循环
血液从右心室排出→肺动脉→肺泡壁毛细 血管(释放二氧化碳,携带氧气)→肺静脉→ 左心房。
静脉血→携带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动脉血
(三)、脾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与淋巴结相似,具有造血、储血及滤血功能。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1为300 ml,1岁时加倍,10岁时 为新生儿的6~7倍(表4一1)。
(2)学前儿童的血浆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纤维蛋白和无机盐)较少,因此,出 血时血液凝固时间较长。
上 腔 静 脉
肺静脉
三 尖 瓣
下 腔 静 脉
二尖瓣
心脏的结构图
(三)、血管
血管遍布全身,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等处外。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及其管壁结构的特 点,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 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所经过的管道,
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动脉管壁较厚, 富有弹性,血流速度快。
(2)心排出量较少。学前儿童心肌纤维细嫩,弹性纤维少。因此,其心室壁较薄, 心脏收缩能力差,每搏输出量少,心脏负荷力较差。故不宜做时间较长或剧烈运动。
(3)心率快。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心脏容量小,心肌收缩力较弱,故每搏输 出量比成人少,因而只有增加搏动频率才能适应机体组织的需要,因此,年龄越小, 心率越快(表4一2)。一般到10岁后就基本稳定下来。
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唱大量的开水
大量饮水会影响横隔膜的运动,水分大量进人血液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但是, 因为运动时大量出汗,失去水和盐较多,会出现头晕、眼花、口渴等症状,严重时会 晕倒,所以最好喝少量淡盐水。
4、多在阳光下活动或唾眠
出生2周至1个月,就可以给小儿晒太阳。在日光照射下周围血管扩张,循环加快, 可促进心脏功能发育。所以应经常带小儿到户外进行活动和睡眠。
正常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红细胞的数目有密切关系,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多,血红蛋白的 浓度也高。贫血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常同时减少,但两者不一定平行下降。某些 情况下,红细胞数量可减少较多,而血红蛋白的浓度并不降低;反之,也有红细胞数量减少 不多,而血红蛋白浓度则降低比较显著。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因性别、年龄、地域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正常成年人含有红细胞的数 量;男性为(4.0—5.5)×1012/L,血红蛋白为140g/L;女性为(3.5—5.0)X1012/L左右,血红 蛋白为120g/L。新生儿的红细胞较成人多;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目较多;剧烈运动时 比安静时要多。
动脉血与静脉血
•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 颜色鲜红色的血液。 • 静脉血: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 颜色暗红色的血液。
动脉血与静脉血
(二)、心 脏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之泵”。它通过自 身节律性的话动——按自身持有的规律收缩、 舒张,来实现血液在全身循环往复的流动。
心脏
心房
左心房 右心房
(三)、一日活动要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安排学前儿童一日生活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轻心脏负担。
(四)、科学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组织学前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使学前儿童的心肌粗壮结实,提 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和血管壁的收缩力,促进循环系统的发育。但是,如果组织不当, 会适得其反。所以,在组织学前儿童活动和锻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四、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合理营养
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必须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要供给富含蛋白质、铁 的食物,预防缺铁性贫血。同时也要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从幼儿开始就 要预防动脉硬化。
(二)、穿着要宽松适度
学前儿童的衣服和鞋袜不宜过小、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心脏的功能。
冠脉循环:
心脏本身由冠状动脉供给营养, 在主动脉根部左右两侧,发出两 条动脉,即冠状动脉,其分支形 成毛细血管网。冠状动脉病变时, 可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导致心 脏的病变。
血 压:
血 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血压是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员高压力。
(3)白细胞中中粒性细胞较少,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粒性细胞 逐渐增多,6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表4一1、不同年龄的血液量
年龄 血量与体重的百分比(%) 年龄 血量与体重的百分比(%)
新生儿
15
14岁
9
1岁
11
成人
7--8
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
(1)心脏的重量岁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新生儿心脏重约20~25g,5岁时为出生 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增加到12~14倍,达到成人水平。
2、静脉 静脉是血液从全身各处流回心脏的管道,管
壁较薄,管腔较大,管壁弹性小,血流速度较 慢。
3、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的网状
结构,其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流速度极慢,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四)、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借助于心脏的节律 性搏动,血液心脏出来,经过动 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 再返回心脏。根据其路径的不同, 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3)、血小板
血小板无色、无核,形状不规则,血液中含血小扳总数为(100一300)×109个/L,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它的平均寿命是3—5天。
血红蛋白的特点:既能与氧气结合又能与二氧化碳结合,而且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由 于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与氧的亲和力约大200倍,空气中只要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体内就可能有较多的血红蛋白与之结合,这时能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将减少,从而出现缺氧 症状或窒息,例如煤气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