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以及逐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以及逐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4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同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阃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②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紛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城: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完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昔通外国人管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③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衷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

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逵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④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

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史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果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兰女十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米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2.(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乐祥涛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

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

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

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

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

开始时,是榨木籽油。

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

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B.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C.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2)请赏析文章第⑩自然段的文字。

(3)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而卒葬之卒:最终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C.而余亦悔其随之其:自己D.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2)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⑨C.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