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高二年级月测试卷政治第一部分选择性试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满分60分)1. 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后,很快就离开地面。

但是在高速运行的机舱内,航天员的身体相对于机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运动B.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2.最近我国云南地区发生7了5.7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A. 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客观的B.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C.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意识不可能对事物作出超前反映3.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B.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抵制和克服错误的意识C.要努力树立正确的认识,努力学习真理与科学理论D.认识具有反复性4.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心外无物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D.对症下药,因地制宜5.下面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 .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6.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望梅不能止渴。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这是因为()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②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能决定物质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④人脑并非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②④ B. ①③ C.②③ D.③④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9.在鲁迅看来,文化的发展“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

”这一比喻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B. 事物变化无常C.自然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10.《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了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 )A.意识无法反映未来B.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C.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2.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句话主要说明()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13.下边漫画《招聘》启示我们()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抓住事物运动的规律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反作用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4.“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说明()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C. 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D.认识具有无限性15.53年前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16、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A、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B、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D、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17、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8、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整体对局部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20、毛泽东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

”这说明()A、矛盾具有特殊性B、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1、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原理的是()A、把写好的字又涂掉B、将虫子踩死C、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D、将小麦磨碎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③对立统一规律④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2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4.“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

”(《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5. 指出下列哪些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 ( )①水滴石穿②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③将凉水加热为温水④党支部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国家⑤银行存款增加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26.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2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8年经济工作,在总体部署中要做到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材料中的统筹兼顾是指( )A.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主要矛盾B.重视事物的量变,坚持适度原则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D.坚持两点论,注意处理好次要矛盾28.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积淀之上的现代感。

”。

之所以“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突出了(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统一性29.汇率变化好比一柄“双刃剑”,对经济、金融有利有弊。

权威人士认为,如果人民币盲目升值,将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谓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权威人士的观点说明( )A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B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D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这符合:( ) A .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的否定观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判断题:正确的选A ,错误的选B (每题1分,满分10分) 3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32、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33、认识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 34、“牵牛要钱鼻子”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 )35、主次矛盾的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都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 3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有量变一定有质变( ) 38、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39、世界史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 40、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高二年级月测试卷政治 答题纸(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制卷人:刘晓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性试题(共30分)三、非选择性试题:(共3题,共30分)班 级 姓 名 考 号……………………………………………41、简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分)42、有人认为,收入倍增也意味着差距倍增,喜忧参半。

运用矛盾观评析该观点。

(10分)43、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提供的最新资料,工业发展中由于忽视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每年有5 000万儿童因水污染死亡,每年有3 500万人因水污染患心血管病。

现在,各个国家都逐步认识到了水资源的危机,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解。

(10分)高二年级月测试卷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性试题(共30分)41、见课本P58.42、见2015版冲A必备P136第16题第(2)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