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
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
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
只有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主体的独特个性及其自由、创造和选择,从而理解、尊重学生,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丝毫不意味着低估、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加强。
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不过,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再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其全面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实践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产生极大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德和才影响教育学生,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心灵塑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