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李一帆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
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
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
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
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其中,攻击性行为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树立一些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正面形象或是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与思考,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合理方式来逐渐消除本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调查结果一、总体情况:(附件一)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3、4、5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19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主要攻击行为分为:直接身体攻击:打、踢、推、撞、抓人、拿走或损坏别人东西言语攻击:骂人、嘲讽人、起外号小学生在总体上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这说明该类攻击行为在校学生中最为普遍和频繁,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
男生的直接攻击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多是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更多学生不能容忍直接攻击,例如:拿走或损坏自己的财物、骂人、起外号。
各年级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被攻击后采取方式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对学生产生此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以及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通常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
行为表现为“好”的学生总调查人数的27.3%,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占调查人数的48%。
行为表现为“差”的占调查人数的24.7%。
统计结果P<0.01,表明小学生中语言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同学占大多数,这些同学虽然不时常对同伴使用暴力语言,但是调查表明他们存在潜在的语言伤害冲动、对其他同伴之间的语言伤害行为缺乏积极的态度。
这样的调查结果足以说明语言伤害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已比较严重。
行为问卷部分:1、受过攻击的学生约占90%以上(其中经常受攻击的学生有7.8%。
)2、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约占60%左右;3、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取同样方式还击的学生约占25%左右,胆小躲避的学生约占30%左右,愿意告诉教师的学生根据学生年级的年级的不同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4、被攻击后反应比较难过的较多,反应很难过的在三年级比较多;5、教师的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在这三个班来说都是批评、警告一下,没有不管的情况出现,在三、四年级,教师严厉惩罚得更多一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随年级的增高所占比例也逐步增高;心理问卷部分:1、对自己学业成绩不满意的同学随年级增高而减少。
2、不能正确对待父母或老师善意的批评占16.3%。
3、有30.8%的儿童利用网络聊天或打游戏,以消磨时光。
4、有31.4%的儿童很少或从未帮助家长做家务。
5、有24.7%的儿童遇到困难不能采取求助措施。
二、调查分析在这些问卷中可以看出,每个年级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其具有普遍性。
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呈现多元化。
1.生理因素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小学生,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这种继承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些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小学生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
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基因并不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对小学生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家庭教育因素(1)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现在的一些父母在外怕孩子吃亏,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现象:当一个没有攻击意识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攻击,但是他没有还手,只是委屈的回家告诉了自己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会教导孩子:“他要是再打你,你就打回去,他以后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这样的教导方式在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以后,孩子也会由没有攻击性变为好斗性格。
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对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反击。
5岁的强强和明明一起玩时,强强不讲道理地抢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惹得明明大哭起来。
对强强来说,他的攻击行为的就是玩具的占有。
这时,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玩具还回去,反而鼓励他,以后他就还会抢别人的玩具。
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会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的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任性、骄横、恶打恶等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限制孩子。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学生,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孩子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小学生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学校里,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孩子。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
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小学生。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
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
常靠体罚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攻击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3.社会环境因素(1)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小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小学生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动画片《奥特曼》,基本上是以打斗为主,市面上也相继退出一些以格斗为形式的小学生玩具或游戏,一些家长也因孩子的喜欢而不停地买给孩子,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
(2)同伴的影响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小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一些研究者发现,小学生在游戏中冲突发生次数多的,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
而且在小学生社交中,“厌恶”得分高的小学生,其攻击性强,其“厌恶”分数与其攻击性行为平均百分率成正比。
同伴关系、社交技能对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成人与小学生关系的影响更大。
因为幼儿园及小学是同伴交往的集体,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小学生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小学生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作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小学生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小学生实际参与的打架、争吵等。
例如,有一学生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到他的时候,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这种孩子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某某玩,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
”而且,由于这类孩子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
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自己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