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育对策
下应街道东南小学朱微波
内容摘要: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儿童、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
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会影响他们当前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影响他们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育对策
一、个案简介
陈华,男,12岁,五年级时由我接班。
接班后没多少日子他便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时时处处表现得如一只长刺的刺猬,同学稍有碰触,尽管有时仅是经过他座位时碰了他手肘,撞了他的作业;有时同学一句无意识的玩笑话,他都会大动肝火,与同学大吵一顿。
小则把同学的脸挖得指甲印满是,大则把人打得鼻青脸肿。
全班同学几乎都讨厌他,女同学称他是“暴君”,男同学称他是“霸王”。
他不光在班里称王称霸,而且在年级里也总是狐假虎威,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为此,作为班主任的我没少带着他向对方家长道歉解释,他家长也没少来学校。
二、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不当形成孩子的攻击性
陈华是家里的独生子,母亲溺爱他,只要他提出的要求,不论正确与否都给予满足。
为了排遣孤独,他不经过大人的同意随便拿钱去买游戏卡,还常去网吧玩游戏、聊天,直到深更半夜回家。
其父得知陈华有错后很少跟他讲道理,犯了小错不管,有了大错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痛打,打得他身上常常是伤痕累累,紫一块青一块。
陈华挨打后,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未成熟的少年期,直接攻击是遭受挫折后立即反应的主要形式。
缺乏爱抚而情感饥饿的人,其挫折容忍力更差。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
2、学业不好易形成孩子的攻击性
陈华由于知识脱节有些学科知识难以听懂,因而造成长期完不成作业,每次拖欠作业老师让他课间补写,打击了他的自尊。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他经常答非所问,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自卑,心里总是愤愤不满,课间产生报复行为与人打架。
不少研究发现,欺侮发生率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显然不是儿童个体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孩子门的眼里学校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业跟不上的同学就会遭到别人的歧视。
3、结交不良的同伴形成孩子的攻击性
陈华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产生矛盾,如不会写的作业拿别人的本子抄,同学不给,他就撕坏别人的本子,同学一气之下骂他,他就大打出手,班里的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不愿意与他交往。
他在班级中感到压抑,就借助游戏来寻找感情的寄托,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补偿。
而电子游戏以强刺激性、高参与性、丰富
的幻觉和创造性以及频繁的成功来满足心理的需求。
长时间玩游戏机,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
在电子游戏中会使人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方式,并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从而使暴力习以为常。
三、制定方案,科学施治
(一)父母与家庭治疗。
目的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我多次同他的父母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允许孩子犯错,而且纠正他的错误需要长期的过程。
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应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步克服缺点。
想通过“打”来教育好孩子只能事与愿违,只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合理运用奖惩技术。
要求父母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这种行为及时得到强化。
惩罚决不能体罚,要与奖赏共同使用,一般应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惩罚。
3、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长要同孩子多谈心,多鼓励,使其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
这样,孩子的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才能在家庭得以满足。
(二)进行说理教育。
转变其道德认识。
首先使其逐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
我主要采用与其谈心的方式
进行教育。
采用其法的前提是平等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
谈心前确定内容,通过谈心了解其犯错动机,并趁机进行教育,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
在谈心的过程中,还向其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打人的严重性,有的放矢地纠正其错误认识。
(三)进行问题解决训练。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于他人的行为攻击,往往倾向与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
如该同学与同学发生冲突后,总是认为别人先侵犯他,以此来证明自身攻击行为的正确性。
因此,我遵循他的心理病因进行训练。
1、讲明道理,耐心疏导。
当发生矛盾后,我给予他正确的分析。
如不能斤斤计较自己是否吃亏,被人占便宜。
有时同学是开玩笑,是无意的,不能较真。
并针对每一个纠纷事例,详细帮他分析同学是不是有意欺侮呢,还是正常交往中的无意行为,是否值得大动肝火。
2、榜样学习法。
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针对该生的性格特点,我给他安排一个比较适合的同桌。
这个同桌是班干部,处事明理,基本上排除与他斤斤计较。
更为可贵的是,该班干部为人厚道,待人真诚,经过与她的一席谈话,能充分理解老师的心意,乐于配合老师,做好陈华的同桌。
在其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在其故态萌发时及时予以指出。
3、奖赏激励法。
通过观察,我发现该学生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有时刻意表现出逆反行为,以便引起老师的注意。
因此,我在教育中通过称赞、积极关注、给予特权及实际的强化等手段,使他的道德行为得以改善,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集体感染法。
我还选择适当的机会,(陈华不在场)召开全班学生会议,向全班学生分析陈华行为形成的原因。
要求全体学生积极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帮助其改正。
不歧视他,耐心给他机会改正,宽容地对待他逐步改正过程中的每一次反复,尽量不与他一般见识。
自那次会议后,我细心地留意到全体同学确实刻意地宽容对待陈华,同学间的小磨擦少了许多。
四、辅导效果
二年来,我已记不清与陈华的家长交流过多少次,也记不清多少次与他个别谈
话,更记不清曾经多少次督促他。
但是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配合下,确实让我见到一些倍感欣喜的镜头:陈华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
在班里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帮助同学;班级劳动抢着干,不再破坏劳动工具,还能积极帮助值日生打扫值日;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主动参与,为班级争得荣誉……
通过该生的辅导,使我深深地感受到:
1、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温暖的家庭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因为在同伴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同学,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3、通过各种适合年龄特点的活动,来分散学生的攻击性,在活动中做到团结协作,学会宽以待人,化解同学的矛盾。
4、老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孩子的关爱,采用这些方法对攻击倾向控制力会减弱。
参考文献:
1、卢家楣主编:《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2、李百珍编著:《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3、米尔腾伯格著:《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6月
4、郑希付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