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新大纲第三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

中职语文新大纲第三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测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蔚.(wèi)蓝娇妍.(yàn) B.鬓.(bìng)发涉.(shè)足C.朦.(méng)胧萋.(qī)萋 D.媲.(bì)美熄.(xiē)灭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冷漠风滔错落有致B.鉴订足迹自然隽永C.斑班延绵神昏颠倒D.熄灭幽寂遐想连篇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安然无恙.(疼痛) 有条不紊.(乱)B.心不在焉.(这里) 无人媲美..(比美)C.哗.众取宠(喧哗) 不期.而遇(期待)D.固若金汤.(热水) 前仆.后继(死亡)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是一项是( )A.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B.我与世界/面对面签订了和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C.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D.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创作歌词还是谱曲,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即所谓异曲同工....。

B.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C.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D.他完全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好了,别吵了,她平时对你不错,你也挺关心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造成了不少城市的供应、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B.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和一切领域都将卷入空前的知识大革命。

C.学校及时在这一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一场法制教育。

D.继承和发扬传统又突破传统是时代赋予的义务。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中的“太阳”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的东西。

B.《寻梦者》中作者用“金色的贝”象征梦的珍贵难得,突出了梦的静美与绚丽。

C.《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以林中岔道象征人生的岔路。

D.《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中的“我”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并不仅指作者本人。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现代诗的形式较为自由,内涵更具开放性,重视意象的经营超过修辞。

B.《现代》、《新诗》、《小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载体。

C.现代派诗歌在风格上不受韵律限制,但较为重视格律,手法上多用象征明喻等表达方式,诗歌的内容以自我心灵的感受为主。

D.现代诗按照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与自由诗。

9.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于1929年出版,《雨巷》是其中的名作。

B.《寻梦者》发表于本世纪30年代,诗题“寻梦者”是作者为天下所有追求梦想的人所塑造的一个经典形象。

C.俄国诗人巴尔蒙特一生执着于太阳的崇拜,以太阳为题材的作品是他的创作高峰,因此他被誉为“太阳诗人”,其代表作有《在北方的天空下》、《我们将像太阳》等。

D.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见长,被称为“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

1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选择的路》一诗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B.《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C.《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采用了复沓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从而突出了主题。

D.《寻梦者》中诗人在每一小节“蓄势——起势——升发”的诗格形式,整首诗歌绵密而通脱,典雅而有致。

11.下列有关拜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拜访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在私人交往、公务往来、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B.拜访过程通常包括接近客户、晤谈交流、告别客户、再次预约四个阶段。

C.拜见客户时,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能迅速融洽双方关系,因此要尽量对客户多多赞美。

D.晤谈时要避免说一些令客户不快或尴尬的话,如询问女士的年龄、询问主人的收入等,同时应当多多的介绍自己和产品,滔滔不绝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12.下列关于写作访谈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访谈之前要做好访谈计划,其中应该包括熟悉采访对象,合理计划采访的内容,设计访谈切入、访谈问题、提问形式、访谈结语等。

B.访谈开始前一定要准备好录音笔等记录工具,最好能用摄像记录访谈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准确真实,对于写作访谈录是极其必要的。

C.访谈后要及时对访谈原始记录进行梳理,确立中心观点,理出问题之间的脉络层次,做到主次分明,衔接自然,层层展开。

D.写作访谈录。

访谈录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访谈时间、访谈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这是访谈录的主体。

二、阅读理解(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一)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1) (3)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 (4)13.对面林间的两条岔路,作者在“路口久久伫立”的原因是( )A.作者没来过这个地方,不知道怎么走才正确,犹豫不决。

B.作者对于两条道路的前方有什么充满好奇,所以想多观察一下。

C.作者是个喜欢自然风光的人,两条路美丽的景观让他不由得驻足观赏。

D.两条林间岔路不能同时都走,因此作者在深思、犹豫和决然。

14.面对两条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未经脚印污染”的路,作者挑选的依据是( )A.两条路都被“清晨落叶满地”遮住了路面,所以作者只是看心情随意选择了一条。

B.其中一条路“消失在丛林深处”令人感觉毛骨悚然,所以作者选了另一条。

C.因为其中一条路在作者看来“更诱人、更美丽”。

D.因为作者很清楚知道哪条路才让带他达到想要去的地方。

15.下列各项符合“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这句所表达心情的一项是( ) A.写出了作者做出抉择后明知不能再走,却又心存幻想的心理,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B.写出了作者对于当初的选择时未选择这一条路的遗憾,寄希望于未来。

C.写出了作者回想过去的选择时,再次感觉最初选择正确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D.写出了作者回顾过去,希望能再次回到最初的起点,幻想重新选择的遐想。

16.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而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

B.本诗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为生活中一个极不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C.本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近乎内心独白,就像是诗人在给读者讲他自己的故事,非常亲切。

D.这首诗歌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在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二)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7.诗中“青色的大海”象征的是什么( )A.象征着梦的深邃冰冷,暗示金色的贝不能轻而易举获得。

B.象征着梦的澄澈高远,暗示金色的贝不能轻而易举获得,为下文作铺垫。

C.象征着梦的深邃冰冷,直接表明金色的贝难以获得,为下文作铺垫。

D.象征着梦的澄澈高远,直接表明金色的贝不能轻而易举获得。

18.诗中“冰山、瀚海”象征的是什么( )A.象征着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道路前途难卜、坎坷难行。

B.象征着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道路前途难卜、坎坷难行。

C.象征着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苦与磨难。

D.象征着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苦与磨难。

19.下列关于本诗的相关知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选自着名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

B.本诗的诗题是戴望舒先生对自己的自喻。

C.本诗发表之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着戴望舒敏感的心灵。

D.作者曾在1941年底被捕并在狱中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名篇。

20.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大海、金色的贝、珍珠、冰山、瀚海、海水、天水,及至“九年”这个数字本身等一连串的意象,常见于外国诗歌之中,但同样能引起国人审美的共鸣。

B.辛苦的寻贝并非寻梦的终点,寻梦者还要继续艰辛的养贝,只有耐心的付出、经历过一切才能最终获得所追求的美好之物。

C.诗歌采用了象征的方法。

其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能开出“娇妍的花”的美丽的梦是象征的中介物,象征喻体是“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

D.整首诗歌在“做梦——寻梦——再次入梦”的情思中开启情绪律动的闸门,并在寻贝、养贝的漫漫岁月里,在跋山涉海的艰难求索中使情绪的旋律不断激荡升华。

(三)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那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21.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的理由是( )A.这片槐叶是作者所看过的最美的一片槐叶,所以诗人格外珍惜和喜爱它。

B.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

C.这片槐叶被夹在诗集中多年竟然没有丝毫损坏,十分神奇,所以作者觉得它珍贵。

D.因为这片槐叶能唤起作者对于过去的美好回忆,是一个凝结了回忆的象征物,所以作者觉得它最美最珍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