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文献标识码】G47
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部分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是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很大
程度上缩减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德育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认知难以内化,功效被弱化。
二是德育理念和举措不适应时代要求,传统口号式的理想道德教育不仅空洞而且低效。
三是教育模式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
四是教育评价过分注重外在的行为效果,忽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在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缺少为学生提供辨别是非的情境和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形成了新形势下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
我们认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
知行统一、心行合一是德育实效性的着眼点和根本点。
2005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刘惊铎教授等有关学者的指
导下,我校致力于构建融合道德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
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旨在认真探讨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需有机耦合、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 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
生态体验包含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
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环境中的
体验,它侧重于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
如何把心灵感悟内化为思想和行动。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是二重生态体验的最咼境界。
、自然生态体验一一润物无声
我校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
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西门长廊修建了文化墙,内容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
突出了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
学校的草坪上塑有我校原国文教员、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先生的雕像,先生的“做人不易,唯是是宗”时刻提醒着附中师生。
二、类生态体验——和谐共生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本没有任何标记,
上面原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这些观
点体现了类生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1. 搭建体验平台——以师为范
教师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类生态因素。
同时,生态体验教育的实施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的智慧,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能设计出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生态体验并定期开展生态体验培训活动。
第一,拓展训练——磨练意志,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更多的则是对心理的挑战,从而使参与者从中有所启发。
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它为“小游戏,大道理”。
更确切地说,拓展训练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起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
在拓展训练活动中,教师们表现出来的智慧、坚强和团队精神令人鼓舞。
拓展训练后,周鑫老师撰文写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和你的赞扬,尤其是老师对于他的学生。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知识和技能只是有形的资本,意志和
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
我们需要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学生身上,而他自己却从未真正了解的力量。
第二,专家培训——高位引领,触动心灵
在专家引领下,体验活动中的“遵从指令”让教师懂得宽容、融通、理解的重要;“撕纸”让教师领悟到应该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并在多样性的分享中开启智慧、丰满自己的人格;“盒子里有什么?”让大家体验到:好奇心具有方向性、动力性和双
重价值;大型亲验“红与黑”活动,使教师体验到获得游戏的胜利是快乐的,超越自我的境界是愉悦的。
这些亲身体验活动,让教师们意识到,传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是多么的乏力,应该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亲身体验感悟到美好心灵与道德情操
的力量,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才能实现“明道与践行”的统。
才能更好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们逐渐开始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开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教育叙事——“传记”生活,分享感悟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是对教育生活的描写。
在学习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结合个人的教育体验,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了出来。
学校多次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教师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许多典型的教育叙事交流,全体教师分享了彼此在
德育工作中的小故事。
这些“类生态”体验,促使教师的“内生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德育理念从抽象化。
、空洞化的说教向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性关怀的体验式德育理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