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高考命题比赛数学试卷16

高三高考命题比赛数学试卷16

2016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虫豸.(zhì)坼.裂(chè) 谙.练(ān)咸与.(yǔ)维新B.璞.玉(pú)歆.享(xīn)朔.(shuó)风蛊.(gǔ)惑人心C.讥诮.(qiào)小觑.(xù)僭.(jiàn)越徇.(xùn)私舞弊D.发怵.(chù)瘐.(yǔ)毙油脂.(zhǐ)屏.(bǐng)退左右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无谓的争论,不仅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还往往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说得越多,做得越少,聪明人在别人迭迭不休或面红耳赤时常常已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B.自制是一种最艰难的美德,有自制力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会把许多稍纵既逝的机会白白浪费掉。

C.当我们能换一种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并带着游戏般的愉快心情面对工作时,你会发觉自己的内在能量强大了许多,抗压应变的功力也因此大为增进。

D.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透过知识的吸收,加上你不断地反省、思考,化为自己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智慧的开起之处,也是奠定你一生能够永续成长的真正基础。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某些企业根本没有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和实质,对员工提出侮辱、体罚等不合理的要求,还美其名曰“企业文化”,这是对“企业文化”的严重曲解..。

B.在瑞典,起印一千本的《红土地》、《大蒜民谣》卖了十几年都没卖完,但在近日却全部售馨,如果莫言没有获奖,这样的销售成绩是不堪设想....的。

C.2006年,马啸怀揣当主播的梦想到北京打拼。

期间..,他曾做过编辑,但在升迁中受挫。

2011年,马啸因没有实现他与家人关于户口等方面的约定,选择回家参加法院系统考试。

D.有人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水质整体状况、自来水处理能力和检测手段而言,如此严格的标准难免纸上谈...兵.,从高标准到高水质,还有些路要走。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像我们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所谓“年轻气盛”,由于观念的差异、自身的经验阅历不足,可能会导致和父辈意见相左。

B.以法理的观点衡量,这次微软在中国的大规模“黑屏”计划,显然已经超出法律,可以说是一种涉嫌违法的私设公堂行为。

C.面对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翘首期盼,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不仅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更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

D.常州的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凭借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海内外游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5.春运,已成为中国式过年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请根据下面这首诗中的划线句描写一个场景。

(3分)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③不超过100字。

春运,犹如神奇的魔术师,轻轻的招一招手,火车站内外,即刻汇集,大群归乡的候鸟。

他们姿态各异,心却一样,眼里闪着光,归去。

□□□□□□□□□□□□□□□□□□□□□□□□□□□□□□□□□□□□□□□□□□□□□□□□□□□□□□□□□□□□□□□□□□□□□□□□□□□□□□□□□□□□□□□□□□□□□□□□□□□文学》社长赵丽宏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以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

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并建议要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此建议一提出,各大网站和报刊就此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有人说“应该把钱投在改善国内文学环境,扶掖文学人才上,把现有的“矛盾文学奖办好”,有人说,“这样的奖项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更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请你对赵丽宏的建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愚昧的权利田松⑴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

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

“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

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⑵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

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

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

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

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

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

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

——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⑶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

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

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

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

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⑷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

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

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

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

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

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8.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10.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改编)达古的春天阿来①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回乡。

如今城乡疏隔,即便很近,回乡也需要理由,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

②高原的春天来得晚。

在成都,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的消息。

达古的朋友来信说,高山柳开花了,落叶松和桦树发芽了,你教我们认得的苣叶报春和龙胆都开了。

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

③大雪山的北麓山路上,遥遥可见达古那些依山而建的藏寨,红蓝多色,错落有致。

在达古这个不受外人打扰的村庄,核桃树刚刚绽出新叶,像一团绿褐色的云雾,笼罩在村寨上面。

浅浅的褐色,是树叶的新芽,一条条肥厚的花序,从枝头悬垂下来,那就是核桃树浅绿色的花。

轻轻捋下嫩长的核桃花,焯了水拌好后,什么味道?是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是苏醒的大地的味道!④春到岷江正当时。

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

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

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

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做堆花小檗。

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

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

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摁着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

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

人们在世界上都力图明白,而我宁愿常常感受很多的不明白。

⑤这一天,我们还要去的便是这雪山群中两座从未被人逾越的雪山——有冰川群的雪山主峰和洛格斯神山。

湖水映着碧蓝天空,阳光下融雪时的滋润气息带着松杉的芳香。

走到雪野中,抬头远看,群山变成了波浪,在眼前奔涌,而洛格斯神山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如同一个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

峡谷尽头壁立而起的达古冰川群上的雪山主峰熠熠闪光,直插幽深蓝空,仿佛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

山体上是深雪,雪下,才是冰川。

这道冰川每年只有七、八月积雪融化时才可看见。

但那冰川的力量却随时可以看见,它在这雪山之巅造就了地貌杰作:相互错落在云幕下金字塔一般的锥形峰顶、锋利峭薄的山脊、被冰川从对面山体上剥离又搬运到面前来的巨大岩石。

我们脚底的深雪下,就是冰川挖掘出的巨大的冰斗,夏天时,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劲风猎猎,被阳光照耀,亮得晃眼的云团翻滚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而现在冻成了一块坚硬的冰。

⑥我总觉得,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

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有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自然界大面积的退缩与毁败,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的隔膜与疏远。

⑦大家散去的时候,有人问我,这个地方你觉得如何?我只想说一句话:它是最近的遥远。

1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