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社会工作第一章小组社会工作概述一、含义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二、小组工作的构成要素小组(是互动的,是一个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体且不断变化)、工作者、成员、机构、活动项目三、社会团体工作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发展模式、折衷模式1、社会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是惠特克(Whittaker)。
社会目标模式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
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团体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
它强调发展团体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团体中学习团体活动的规则、培养团体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团体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
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式的中心概念。
这一模式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如何增加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权力。
在这一模式中,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
这一模式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
其工作方式接近于社区组织工作。
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式也称为临床模式或处理模式。
文特治疗模式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
其关注的中心是怎样运用团体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矫治。
团体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
这一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这一模式中,团体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任务是研究、诊断与治疗,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诊断个人的需要,安排治疗计划。
3、交互模式又称居间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团体的目标在于团体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
团体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
体的发展是团体成员互动的结果,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责任与团体经验。
团体工作者是案主与团体或团体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
他不设计方案,不是控制团体的先知,他的作用在于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及为团体寻求外部资源。
4、发展模式又称过程模式,由波士顿大学的伯恩斯坦最先提出。
发展模式把团体理解为有其内在演化逻辑的生命有机体,团体的发展是团体生长、成熟、衰落的过程。
团体的运动必定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前后关联。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
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熟的过程,在其中,成员既对团体发展提供力量,又随团体发展而成长。
这个模式强调"时间、过程和团体发展阶段,以及团体成员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根据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指导团体工作;他不断地根据新的情况修正团体的目标,理解团体成员与团体的关系,并及时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5、折衷模式克莱因在综合前面的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折衷模式反对教条式地应用各种实施模式,认为任何团体工作的实施不可能只用单一的方法。
它强调团体发展的动力在于团体本身而不是工作者,工作者只是安排者与引导者,而不能以权威的角色出现,替代成员作决定,直接管理团体。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从个人—团体—社会的轨迹:参与功能、团队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瑞德(K·E·Reid)的观点:①提供一种归属感;②提供验证事实的机会;③获得互助资源;④小组成为赋予成员能力的工具。
崔克尔(H·B·Trecker)从个人层面分析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个人可以凭借小组来协助自己:(1)追求兴趣和获得技能;(2)在同辈群体中获得接纳和地位:(3)成为大团体和较有影响力集团的成员:(4)学习独立与成长;5)适应和学习与异性相处;(6)通过参与成为社区的一分子;(7)获得兴趣,得到放松,感受社交情趣;(8)获得友谊与伙伴。
五、小组社会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小组的区别1、小组社会工作的工作焦点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交流,不仅涉及个人内在行为的改变,而且关系到个人社会功能的表现与环境对个人需求的满足。
2、小组社会工作是服务取向的,小组的组成必须立足于机构对社会职责的承诺,即以有利于案主的权益为优先。
3、小组工作广泛应用于医疗、犯罪矫治、学校、社区、企业、家庭服务、老人、儿童、青少年、残障等机构,适用范围较广泛。
4、考虑到小组组成的成本效益,机构财力和案主群的庞杂,任何一个小组的组成必然以案主最迫切需要需求为前提,也就是要有所作为。
第二章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一、交流分析理论(波恩)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1、三个基本假设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2、人格结构的三种自我状态(儿童、成人、自我)及三种交流形态(互补、交错、隐含)3、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A“我不好-你好”型。
这是抑郁者的态度。
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
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B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
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
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
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
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C “我好-你不好”型。
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
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
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D “我好-你也好”型。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
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此态度。
4、对小组工作的启示:(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二、场域理论(考夫卡、勒温)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启示:小组成员之间是互动的,每位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三、镜中自我理论(库利)(1)人与社会的关系(2) 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3) 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
对小组的启示:(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
四、生态学理论几组核心概念:生命周期,时间与空间人际关联与角色胜任能力与调试生活中的问题1、生命周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生活事件。
2、人际关联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始于亲子间的依附关系,建构了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内所发展出的各种互惠性照顾关系,即人脉。
角色是在人际关联中形成的。
3、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由作出决定的信心以获得想要的结果,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
适应良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交流;适应不良是由于个人的需要与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支持见无法搭配和调试。
4、生活中的问题指案主的问题、人格发展和环境需要的需求,而非行为病态或道德瑕疵。
五、符号互动理论(米德)六、交换理论(霍曼斯)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重要工作一、需求评估——形式包括:以机构或社工需求为主和以案主需求为主的两种——评估过程:1收集资料2分析资料3制订干预方案二、明确小组目标——目标由社工、组员与机构共同确定。
同时需注意:目标明确且可测量;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切合实际;子目标与总目标相容;尽量使用正面语言表述目标。
三、评估小组赞助和小组组员潜力四、吸收小组组员:小组的组合(小组成员组合条件;小组的性质、结构、规模);组前会谈和聚会前的准备五、协助组员了解小组(澄清期望,清楚小组程序、政策与目标,阐明小组目的)六、签订契约七、小组计划书1作用(争取机构或社区对小组的批准与支持;为社工顺利开展小组工作和评估小组绩效提供依据)2内容(1)小组工作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服务机构的背景,开办小组的原因,小组工作的理论与概念架构)(2)小组的目标任务(3)小组的成员(组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组员的问题和需要)(4)小组的特征(小组的性质、持续期、规模与结构、聚会频率、聚会时间)(5)小组明确的目的(6)小组日程安排(7)招募计划(小组建立程序、成员的来源、宣传措施和组员招募方法、招募时限)(8)需要的资源(器材、地点与设备、人力资源、特别项目)(9)预料中的问题与应变计划(10)预算(11)评估方法八、为小组环境(物质环境、资金支援以及一些特别安排)做准备九、小组工作筹组技巧1、团体成员的选择决定哪些人可参与团体的标准,如年龄、性别、地位与角色、种族、社会阶级、宗教信仰、经济条件、教育程度、专业、语言、居住地域或其参考团体等。
最重要的是成员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