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 《蚂蚁》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 《蚂蚁》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观察蚂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上观察。

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值得提倡。

但由于本课的特殊性,只能选择在课堂上观察蚂蚁。

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不让蚂蚁到处乱爬,设计把蚂蚁放昆虫盒里观察。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在教学时还选用了一些蚂蚁生活的场景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弥补不能到室外观察的缺憾。

安排环节让学生感受蚂蚁的神奇、有趣和可爱,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室外观察蚂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蚂蚁的观察。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是本课的重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汇报蚂蚁的觅食、搬运、排队等活动,还选择组织学生看教科书第35页下面的图,让学生弄清两只蚂蚁在干什么?它们在怎样交流信息?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蚂蚁是怎样找到行进路线的?这样帮助学生解疑,加深学生对蚂蚁生活习性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前两课观察蜗牛和蚯蚓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

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和活动规律.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
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

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

二、参与探究,亲历实践。

(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找到的这些小蚂蚁呀?
(此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环境)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则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
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

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采取对话形式,既了解了学生的教学准备情况,又为“讨论观察蚂蚁的好方法、送蚂蚁回家”两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化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

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

(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

)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

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板书:身体脚
(创设的第一个问题情境,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场景。

在观察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蚂蚁身体的许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开展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观察的不好。

(没有仔细观察。

观察的不仔细。


师: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观察。

师:好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蚂蚁太小,还到处乱爬,
很难观察,该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

在新的问题的促使下,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了新的探究活动。

)师: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

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

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放大镜等。

(3)再次观察蚂蚁
师: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脚有多少?长在哪里?……
②爱护小蚂蚁!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观察。

(师巡视)
(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三、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

(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

教师进行板书:触角头胸腹三对足。

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四、联系实际,知识延伸
师: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视频内容: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

(传递信息和分泌信息素这些知识学生不容易了解,故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介绍)
师: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

信息素能传递信息。

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

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
师: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生:送蚂蚁回家。

(把小蚂蚁送回去)
师:对,把它送回家。

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生: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师: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宣布下课。

(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板书设计】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蚂蚁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