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
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
再比如“留意”似乎比“担心”还要难“离”一些,但我们可以说“留点儿意”(在两字中插入一些成分)。
是什么因素造成离合词中有的离合词更能“离”,有的“离”的程度稍差一些呢?这有待于深入探讨。
1、离合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常用介词把意思上的宾语提到动词前边*见面朋友*理发学生*鞠躬老师*唱歌大家2、离合词不能直接带补语,要把前一个字重复一下,再带补语结婚结得顺利跳舞跳得很好3、时态助词“着”、“过”和量词应该放在离合词中间见过面理着发洗了一次澡唱了一首歌4、离合词的重叠形式是:AAB请请客见见面唱唱歌跳跳舞在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竟然成为了一个难点和重点,完全被孤立出来。
可对照一下离合词除了第二个音节,如“步、面、歌、客、澡”不能单说外,其余的所谓特点跟动宾短语有什么不同吗?完全可以作为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教外国学生啊,人为地孤立出来,不是人为制造麻烦吗?建议,此类离合词“唱歌、跳舞”都划为动宾短语,除了“歌、舞”不能单用外,其余规则跟动宾短语一样。
这样多简单啊。
搞不懂为什么非要把他一个个孤立出来,再整一重复套规则给它套上,实在是自找麻烦。
不知我上面的想法是否过于浅薄,以至从未见有人这样说过,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摘要:离合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动宾式离合词作为离合词中的主体部分,它多种多样的离合形式对留学生来说很难掌握,泰国留学生亦是如此。
本文结合泰国留学生的实际语料,总结归纳出泰国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动宾式离合词的常见偏误,并分析其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种对泰国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泰国留学生;偏误;原因;教学对策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早在1957年陆志韦就提出了“离合词”这个概念,另外彭楚南(1954)和李清华(1983)也把它当作词来看待。
本文为了实际教学方便,也把它当作词来进行研究。
动宾式离合词是离合词中的主要类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标记的动宾式离合词有3184个,占离合词总数的97%左右[1]。
另外,在刘廉力的《HSK汉语8000词词典》中,也有322个离合词。
因此把握动宾式离合词是掌握离合词的核心和关键。
所谓离合词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定型性较差、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那部分合成词。
作为一个词,组成它的各个语素是相互粘着的,但是在具体使用时,构成词的语素又往往可以被其它成分隔开,有的甚至可以被拆开,颠倒使用。
这类词的构成语素间既可以“合”又可以“离”,因此称之为离合词。
由此便知,动宾式离合词便是离合词中由动词加上一个名词语素,在他们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那部分合成词。
如:吃饭——吃了饭;见面——见过他的面。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离合词教学成为了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头疼的难点,很多教师都在尝试着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基于离合词复杂多样的离合方式,导致外国汉语学习者对离合词的掌握程度还不高,本文作者结合HSK教学大纲设计了针对泰国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习得偏误的问卷,进行了实际调查,结果当然是不容乐观。
一、对调查方式的简介及总结(一)对调查方式的简介为了解泰国留学生的离合词实际应用能力,笔者以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的18名泰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泰国汉语教师教学方法的问答题;根据泰语意思排列出正确的句子;按HSK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离合词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泰汉翻译。
(二)调查总结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本人对动宾式离合词插入成分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请看下表:偏误类型统计表偏误率及例句插入成分偏误率例句着77% 他生病着来参加会议。
了44% 这次HSK考试我已经报名。
过66% 他曾经给老师送礼过。
时量补语77% 我算倒霉了八辈子。
数量补语83%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吃一大惊了。
带宾语11% 他不生气我了。
完.好等补语50% 出门之前你应该关门好。
趋向动词66% 这件事我大概帮忙不上。
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44% 等一会儿,你就能见面到张老师的了。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对泰国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来说,对动宾式离合词的实际应用情况不是很理想,在上表所列的几种插入成分中,大部分的出错率都在50%以上,其中插入数量短语的偏误率高达83%,插入时量短语的偏误为77%,插入“着”的偏误率也为77%,插入“过”和趋向动词的偏误同为66%,插入“完,好”、“了”、插入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等的偏误率分别是50%、44%、44%。
由此可见,留学生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插入时量短语、数量短语、趋向动词、“着”和“过”等方面。
通过调查我发现了一个较好的现象,离合词带宾语的出错率只有11%,这反映了留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
二、泰国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的偏误分类(一)着〈1〉那条裤子标着价明明。
〈2〉他生病来参加会议。
例〈1〉中“着”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应放在离合词中间,构成“V.+着+O.”形式,因而这个句子应该改为“那条裤子明明标着价”。
例〈2〉中的离合词“生病”是动词“参加”的伴随状态,应采用“V1+着+O.+V2”的结构,这个句子应改为“他生着病来参加会议”。
(二)了〈3〉这次HSK考试我已经报名。
〈4〉你先洗澡再去睡觉了吧。
例〈3〉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及完成,此时应该“了”应该置于离合词的中间,构成“V.+了+O.”式,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改成“这次HSK考试我已经报了名”。
例〈4〉是表示在第一个动作完成之后,紧接着有第二个动作发生,此时同样应按“V.+了+O.”的形式来构成句子,来表现第一个动作的完成,所以这个句子应改为“你先洗了澡再去睡觉吧”。
(三)过〈5〉我从来没有对别人撒谎过。
〈6〉他曾经给过老师送礼。
例〈5〉讲述一种事实,表明在说话之前没有对别人做过什么,那个动作在过去没有发生过,此时应采用“V.+过+O.”结构,所以例〈5〉应改为“我从来没有对别人撒过谎”。
例〈6〉是一种由介词引入动作对象的情况,在这里,是要表达一种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过”就是表明动作曾经发生过,所以应该构成“V.+过+O.”式,那么例〈6〉就应该改为“他曾经给老师送过礼”。
(四)时量短语时量短语作为插入语时,学生的出错率也是很大的,请看以下语料:〈7〉JACK在翠湖公园散步了15分钟。
〈8〉他上网上了一个小时网。
例〈7〉是留学生把时量短语放在了离合词的后面,但没有重复动词。
当时量短语位于离合词后面时,应该重复动词,形成“V.+O.+V.+时量短语”式,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改为“JACK在翠湖公园散步散了15分钟”。
而例〈8〉中学生把时量短语放在离合词的后面,重复了动词,还重复了名词。
当时量短语位于离合词中间时,应该构成“V.+时量短语+(的)+O.”结构,因而例〈8〉应改为“他上了一个小时(的)网”。
在时量短语的两种不同位置中,笔者发现,留学生绝大多数是“V.+时量短语+(的)+O.”形式上出错,而“V.+O+V.+时量短语”结构的出错率很小,几乎为零。
(五)数量短语数量短语作为插入成分时,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是和时量短语一样的,是“V.+数量短语+O.”结构,数量短语一般都是双音节的,那么在加了“了/过”时,它要放在“了/过”的后面。
试看以下来自泰国留学生的偏误语料:〈9〉他去年给领导送过礼一次。
〈10〉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吃一惊了。
例〈9〉中,学生错把“一次”放在“礼”的后面,在这个句子里,“一次”作为“礼”的修饰限制成分,在汉语中,修饰语应该位于中心语的前面,所以“一次”应该位于“礼”的前面,因此这个句子应该改为“他去年给领导送过一次礼”。
例〈10〉中,当离合词表示一种已经完成的动作或状态时,往往需要在离合词后面加入动态助词,构成“V.+(了/过)+数量短语+O.”式,因而例〈10〉的正确形式为“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吃了一惊”。
(六)动词重叠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方式与一般动词不同,不是AABB,而是AAB。
但不是所有的离合词都有这种重叠形式,戴一浩(1990)认为,动词的重叠现象是对持续的动作的临摹表达,而诸如“毕业、结婚、断交、动身”等不能出现在AAB结构中,因为它们只是些瞬间不可重复的动作,与“打仗、开会、洗澡”等离合词语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除了少部分同学能正确的写出离合词的重叠方式之外,其余很大一部分同学虽然没有按AABB方式来重叠,但他们几乎全部避免用“AAB”的形式,如:〈11〉你过去跟他握手握。
〈12〉我们找个机会谈一起谈心。
例〈11〉中,学生采用“ABA”式,按照离合词“AAB”的重叠方式,句子应改为“你过去跟他握握手”。
例〈12〉学生则在“AAB”式误用了插入成分,当动词重叠的时候,中间是不允许加入任何其他成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