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林七贤资料

竹林七贤资料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 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 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 祸的态度。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 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 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 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 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 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 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 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 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 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 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 与任恺等相善。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 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 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 一点很像东汉末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 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曾经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 不加巧”。但当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就变成消极无为了。做官 并非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更加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 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 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 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贤” 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 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 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哲学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 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 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 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 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 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 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 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 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 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政治态度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 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 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 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籍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 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 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 官,嵇康被害后托付子女于山涛,山涛亦不负旧友。王戎自幼 聪慧,功名心较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 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 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 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嵇康 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 “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 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养鸳雏以 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 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 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 七贤之一的王戎善识人,他曾称山涛为“璞玉浑金,人莫知 其器”,即夸山涛像“像璞玉浑金,气量深不可测”。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 分崩离析
嵇康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 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 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后来投靠司马氏 当了吏部尚书,曾 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因 “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 为司马昭所杀。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 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 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 向哥哥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 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从前袁孝尼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 每吝惜而固守,《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 作)"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才 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 刘义庆《世说新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 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