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后五章

社会心理学后五章

第五章社会动机1.单选1下列那一项属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2以下不符合动机性质的是(D在人类的行为中,只有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性行为)3下列那种工作特性不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D工作者对工作结果不承担负责)4下列哪一种奖励方式容易降低内在动机的强度(A只要做事就有奖励)5“免受伤害,免于恐惧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那个层次(B安全的需要)6下列那一项不属于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7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自我防御的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A 情感性内在动机)8下列对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描述错误的是(D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环境压力9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功能性动机属于那种动机类型(D认知性社会动机)10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亲和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C情感性社会动机)11下列那一项不属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A个体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较强,追求成就是一种目的)二.多选1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属于情感性社会动机的有(D自我表达的需要E亲和需要)2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属于认知性社会动机的有(D归因的需要E客观化的需要)三.判断1无论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还是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其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都主要决定于社会(错)2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对)3人类的行为中,只有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性行为。

(错)4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认为认知性动机是动力性,情感性动机是指导性的(错)5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内在动机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外在奖励的消极影响。

(错)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对)7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尊重的需要层次要高。

(错)8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推动。

(对)四.名词解释1过度辩护效应:当外在的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有可能会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2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五.简答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行为的动力。

2简要分析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的工作特性。

答:1技能多样性;2任务多样性;3任务重要性;4自主性;5回馈性。

3简要介绍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答:1认知性内在动机;2情感性内在动机;3认知性社会动机;4情感性社会动机。

4权利的类型。

答:1强迫性权利;2合法性权利;3奖励性权利;4专家性权利;5关系性权利;6信息性权利;7联系性权利。

5简述动机的性质。

答: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要;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动机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6动机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无休止的动态过程;7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六.论述题1结合生活现象论述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避免动机不当而对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要点: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

当外在的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有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这种现象称为过度辩护效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奖励是一个很有效地动机诱因,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机制。

但是,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时,内在动机可能因此降低。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较高的情况下才有降低效果。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

任务性的奖励是只要完成任务就给予奖励,表现性的奖励是根据任务完成的质量给予奖励。

表现性的奖励与个人的内在特点有关,它可能增加人们对自己内在特性的关注,甚至可能增加内在动机。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2请结合生活现象分析两种成就动机的性质和特点。

答案要点: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的选择取决于社会。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倾向,该目标的选择取决于个体自己。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有4个特点:1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所属的团体来决定。

2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达到目标的行为。

3重要他人和团体评价成就行为的效果和制定评价标准。

4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较低,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1个体自己决定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2个体自己决定达到目标的行为;3个体自己评价成就行为的效果和制定评价标准。

4个体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较高,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较强。

七.材料分析题请运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答案要点: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中心特质”效应: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判断。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为统一的认识。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

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却倾向于对他人做出正性评价。

第六章社会感情一.单选1集体恐惧可以细分为三种主要的情绪,以下不属于其中的是(D惊悚)2以下不属于缓和情绪方法的是(C自我克制)3以下对集体敌视的描述正确的是(C集体敌视是群众对某一对象在思想上或原则上的对抗、反抗或抵制)4以下不是中国人特殊社会焦虑的是(B亲属焦虑)5一群人由于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从而引发的集体恐惧,属于(C惊恐)6一群人由于被恐怖主义当做人质,从而引发的集体恐惧,属于(B恐怖)二.多选1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有(A表达正面情绪D陈述行为、感觉、理由E察觉自己真正的感觉)三.判断1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时,人们会根据个体的行为来推断个体的内在特质。

(错)2归因是人们认识他人的方式,但人们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进行归因。

(错)3不公平的待遇是集体恐惧产生的原因之一。

(错)四.名词解释1社会情感:是以社会情绪为基础的,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对事物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

2集体恐惧:是指集体面对突发痛苦和巨大不幸的预料和经验而产生的范围广泛的情绪。

五.材料分析题1对“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做呢?”这一材料分析。

答案要点:这是一种从众现象,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

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

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

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2在学校辅导中,如何教会学生有效表达情绪?答案要点: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先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选择适当的表达时机;清楚具体的表达;行为、感觉、理由陈述的使用;表达情绪的目的是为分享而不是改变对方,我们无法改变和控制对方,我们只能学习为内心感受找到出口,让对方多了解自己;表达正面情绪,也可以增进良好关系。

第七章社会态度一.单选1以下关于认知失调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只能用来解释态度改变的原因)2态度构成三要素说是哪个学派的理论在态度研究中的应用?(C 新行为主义)3态度被用来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突转移方向体现了态度的什么功能?(C自我防卫功能)4对社会生活起离合作用的是那种态度?(C 消极)5当人们获得信息与刻板印象不一致时,如何对待这一异类信息(B 将不一致信息归于特殊情况,而非行为者真实品质)6“人们在对世界的知觉中,寻求一定程度的可预见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体现了态度的哪项功能?(A知识功能)7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 情感成分)8“个人通过态度表达,避免他人与自己盲目碰撞,保证与他人或组织的关系融洽”,体现了态度的哪项功能?(B调适功能)二.多选1态度有哪些特点?(B媒介性C压迫性D一元性)三.判断1观念是态度构成三要素之一。

(错)2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

(对)3起到调和作用的态度是积极的态度。

(错)4表现为从正到负的连续状态是态度的一元性。

(对)5起统合作用的是态度的积极性。

(错)6二十块钱的人与一块钱的人相比,更容易改变对枯燥乏味工作的态度。

(错)四.简答1简述情绪成熟的指标。

答:1能够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付挫折情景;2会寻找专家帮助;3能找出办法缓解不愉快的情绪;4能重新解释与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5能认清多种防御机制的功能。

2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简述社会态度的作用。

答:1调适作用;2自我防卫功能;3价值表现作用;4知识作用。

3简述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的关系。

答:1个体态度和群体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个体态度是群体态度的基础,群体态度是在个体态度的基础上,由个体间的互动产生出共同的态度。

3没有个体态度,群体态度就是“空中楼阁”,空洞无物。

4群体态度是由个体态度中共有的部分构成的。

4简述态度的特点。

答:1统合性;2媒介性;3压迫性;4一元性。

第八章群体心理一.单选1群体行为不是预谋的,而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自然哄起行为,这指的是集群行为的(A自发性)。

2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指(B群体认同感)3每个参加者情绪激动、行动完全被激情支配,体现了集群行为的哪项特征?(B狂热性)4以下不属于群体特征的是(D群体成员间关系和谐)5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制约,体现了集群行为的哪项特征?(C非常规性)6以下关于群体凝聚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无法计算)7集群行为过程中最先发生的是(C高度的刺激和暗示)8下列哪项不是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B个性不分明)9群体按照实际存在可以分为(A实际群体和统计群体)10集群行为过程中最后发生的是(B情绪激发)二.多选1下列行为符合集群行为的特征的有(B集群行为由于是一时情绪冲动产生的,所以不会长久D集群行为不是预谋的,而是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后自然哄起的行为)2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有(A匿名性C丧失了责任感)3下列描述符合群体特征的有(C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D群体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4下列对群体凝聚力、工作效率和诱导因素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消极诱导降低工作效率,高凝聚力组的工作效率会更低E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三.判断1在认识判断情景下,个人的选择会受到集体压力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