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要: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

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正文: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

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

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

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

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

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

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

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

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

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

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

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

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占了该校全年预算的1/3。

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上给与了巨大的财政支持,这也是日后日本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提出了要从小学抓起。

为了能够普及小学教育,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2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

同时,明治政府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

政府规定:凡六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采取强制的法令,以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取代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儒家封建思想。

通过明治政府的努力,全国小学的普及迅速,儿童的入学率也普遍提高。

为了满足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日本政府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急缺的教师人员。

政府的扶植是普及义务教育效果显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与国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离不开的。

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因而有许多学校的建设都是民众出资完成的。

经过两方的共同努力,明治政府建立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立显著的成果。

成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

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

而在时间上,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小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中高等教育和创立实业教育明治政府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之后,重点就转向中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上。

日本政府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

初期,中等教育的治学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渐确定以升学为主。

1872年,《学制》颁布后,中等教育在学制的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的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课程纷乱繁杂。

经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把提倡实业之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

当时,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

1872年,《学制》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

但此时,实业教育在日本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实业技术教育少,人员也不多。

到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对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迫切需要,使日本国内的实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治政府先后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来兴办实业教育。

政府在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了技术教育的方针。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如工业、农业、商业。

其二,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

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

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

(三)、创办重点大学,注重培养高水平人才。

为了能够迅速培养出一批的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

明治政府对重点大学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

1877年日本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东京大学落成。

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

大学院主要侧重于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

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东京大学也是给与了大力支持。

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

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

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1872年《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干,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

这个规定就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同时,政府和学校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之时,也深深感到教师资源的极度缺乏。

若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创办的学校就是一纸空文。

于是在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

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培养的是中等师范教育人员。

此外,为了解决教师数量的不足,除建立师范学校之外,还实行了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

并且,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

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

同时,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日本的教师数量急剧增加,缓解了教师人员不足的现象,为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道德教育的加强,封建主义的抬头伴随着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革的实施,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大量的涌入国内,使日本很快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然而,由于西化的思想越来越重,传统的封建儒学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意识到了这种现象对天皇制的威胁,于是上书天皇要求在进行改革之时,莫忘“道德”之修养。

之后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就菲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它指出了全盘西化产生的弊病,强调了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

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出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同时期也颁布了《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员的重要职务虽是教人以知识,但更重要是教人以善良,更应该尽全力于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们忠于皇室,爱于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