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环境概况及环境现状评价

第3章 环境概况及环境现状评价

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 自然环境基本概况3.1.1 区域位置吉安市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14º48′~115º7′,北纬27º9′30″~27º17′50″内,距省会南昌219km。

阳明大桥位于吉安市区内的阳明大道由西向东的延长线上,跨越赣江;河东堤位于吉安市区的河东开发区,参见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3.1.2 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项目位于赣中南丘陵地区中吉泰盆地的北部,地势周高中低,盆地内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区内零星分布着低丘岗地,地面高程在40~100米,区内最高点高程为106.48m,最低点高程为48.4m,呈波状起伏,整个城区东高西低,向赣江倾斜。

本段赣江河道在防洪堤内流向NNW至N至NE,河两岸是漫滩和Ⅰ、Ⅱ级阶地分布区。

项目周围处于吉泰断陷盆地中,基岩多为第四系覆盖。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离项目最近的一条深大断裂为赣江大断裂,它北起湖口,经新建、新干至吉水,为吉(安)~泰(和)盆地红层所覆盖,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该断裂离项目区较远,且属白垩纪以前的老断层,近期无活动迹象,对项目建设无不利影响。

3.1.3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沿线地区均小于Ⅵ度区,桥涵及其它构造物均可不考虑抗震设防。

3.1.4 水文赣江是江西省的第一大河,河道在青原、吉州区境内呈圆弧形,从禾水汇入口由西北转正北,再转北东向流出吉安市,河床一般宽600~800m,最宽处近1000m,河床高程一般在38.8~42m,枯水期水位在41.3~42m。

赣江西岸筑有赣西堤、禾埠堤,河东未设防。

赣江通航要求为规划三级通航。

赣江4~9月为汛期,5~6月为主汛期,赣江洪水由暴雨形成,4~6月大气环境活跃,冷、暖气流交会,形成历时长,范围大的峰面雨,产生的洪水往往造成赣江中上游峰高量大的大洪水,7~9月为热雷雨,形成的暴雨范围小,一般仅对赣江支流会造成大洪水,对主流影响较小。

吉安市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8800m3/s(1968年6月25日),实测最高洪水位为52.58m(1962年6月29日)。

3.1.5 气候条件吉安市属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气候,具有冬春阴冷,夏热秋燥,初夏多雨,伏秋干旱,云系多,光照少,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8.3℃;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7.2℃,年极端最低气温-8℃。

无霜期年平均280天,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90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mm。

项目区域年平均降水量1462mm,实测最大年降水量2224.4mm (1953年,赛塘站),最小年降水量887.7mm(1963年,上沙兰站)。

暴雨天气一般出现在4~6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2%。

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频率为24%,最大风速为20米/秒,年平均大风(大于8级)日为4.4天。

3.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述3.2.1 项目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项目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腹地吉泰盆地,区域内自然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一般较深厚,呈酸性,缺乏腐殖质和钙质,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砂岩为主;另有由紫色砂页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植被覆盖度低,冲刷严重,土层浅,常见基岩裸露。

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最主要且是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其中以黄泥田、潮泥田居多,广泛分布于丘陵红壤地区以及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水稻土的形态特征和基本属性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和侧渗型四个亚类;旱地土主要有发育于河湖冲积物的潮土,和由红、黄壤耕垦而成的黄泥土两大类,潮土主要分布于河湖沿岸的平缓地带,土层厚,肥力较高,是江西省最好的旱地土壤,黄泥土广布于红壤丘陵区和低山坡麓,土壤结构差,通气透水性不良,耕耙困难。

3.2.2 生物资源3.2.2.1 植物资源吉安市境内多为原生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评价区域内受人为的影响,已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森林植被的组成和结构,已不具有自然的完整性和规律,多为次生乔木、灌木和草木群落及少数人工林。

栽培植被主要有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用材林,以油茶、茶树为主的经济林,以及果树、水稻、茶园和药圃等。

此外还有分布较广的荒山灌木草丛和山地灌木草丛。

项目区周围植物多为用材林、经济林、果林,项目区内无天然林分布。

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赣江水系湖滨河流地区、池塘及水田之中,组成种类有莲、野菱、芡实、金鱼藻、苔菜、浮萍等,其它水草均为重要饲料,又是鱼类栖息和产卵的场所。

但由于赣江吉安市区段河床裸露较为严重,水生植物群落已较稀少。

农业植被以水稻为主,旱地作物主要有红薯、玉米、花生、油茶等,果树以柑桔为主,也种植有桃、李、板栗、梨、柿、柚等。

3.2.2.2 动物项目区周围200m以内无野生动物分布。

赣江评价河段内鱼类分为15科50多种,主要有鲤鲫亚科:鲤鱼、鲫鱼;青草亚科:青鱼、草鱼;链鳙亚科:链鱼鳙鱼等;鳅科:泥鳅;胡子鲶科;鲶科等,由于受频繁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无珍稀保护鱼类及水生动物。

3.2.3 农业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吉安市阳明大桥及城市防洪工程河东堤环境影响报告书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998年末,吉安市区拥有耕地面积12654公顷,其中水田11189公顷,旱地1465公顷。

境内农作物总面积3529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1325公顷,油料6904公顷,棉花1公顷,麻类65公顷,甘蔗20公顷,中药材4公顷,蔬菜、瓜果类5227公顷,其他农作物1748公顷。

根据对项目区的调查,在线路所占用的农田中没有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1998年各类农作物总产量详见表3.2-1。

表3.2-1 1998年项目区各类农作物总产量一览表单位:吨3.3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近几十年来吉安市区由于城市建设、人为砍伐,森林植被连年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状况相对比较严重,局部地区山荒岭秃,红土裸露;近年来,吉安市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

3.3.1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地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例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挖山、乱铲草皮等。

1、降水:气候因素主要是降水。

雨季、大雨和暴雨降水量大、强度大,雨水溅击表土作用强烈,使饱和状态的土壤受雨水溅蚀和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地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长短、坡形的不同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影响,凡坡度大于5度的地面会发生明显的水土流失,当坡度大于15度时,水土流失现象就较为严重,大于25度水土流失就很强烈。

3、土壤地质:土壤的抗蚀能力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土壤抗蚀、抗冲的能力与成土母质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风化物抗冲抗蚀能力最弱,其次是砂岩风化物、紫色砂砾岩或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抗蚀力较强,第四纪红土土质粘重,易板结,透水性差,地面径流系数大,抗蚀能力也差。

4、植被:植被是自然因素中影响水土流失的决定性因素,植被覆盖率越大,水土流失越少。

植被好的地方降雨时树冠截流,枯枝落叶层及地面植物保护,使得大部分降水慢慢渗入地下,同时植物根系的吸收也有助于减少水分的侵蚀,固结土壤。

一旦植被破坏,不易恢复,地表裸露,便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3.2 水土流失现状评述吉安市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3.4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吉安市区水土流失情况详见表3.3-1。

表3.3-1 吉安市区及江西省水土流失情况一览表吉安市区年平均降水在1462mm,降水量在季节分布上也很不均匀,4-6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47.2%,而且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强大的降雨侵蚀力,导致表层土壤冲刷特别严重,冲刷量占全年总量的7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

红壤和紫色土抗侵蚀能力较弱,而项目区域内的红壤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60%,其中第四纪红土具有“板、酸、瘦、粘、蚀”的特点,许多项目在开发利用时不注意水土保持,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花岗岩和砂岩红壤区,土壤A层早已被侵蚀殆尽,露出大面积的B层和C层,局部地区甚至基岩裸露,使土壤丧失了生产能力。

另外由于人为长期不合理的采伐利用,使土壤原生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发生植被逆行演替,现状植被主要是经人工营造或自然恢复的马尾松、杉木、油茶、毛竹和次生林,造成许多地方已经出现裸地,甚至基岩裸露,土壤侵蚀较严重。

3.4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4.1 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在项目区赣江河段设5个监测断面,分别是泸水入口下游100m处、赣江大桥下、阳明水厂(中山码头)、白鹭洲和河东水厂,具体位置见附图二。

每个断面距两岸10米处、河流中心处共布设3条垂线,采表层水样(0.5m),混匀后分析。

3.4.2 监测项目地表水监测项目为:pH、SS、COD cr、石油类。

3.4.3 监测时间、采样频率和分析方法监测时间:2001年1月上旬采样频率:连续两天,每天各一次。

分析方法见表3.4-1。

吉安市阳明大桥及城市防洪工程河东堤环境影响报告书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表3.4-1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3.4.4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3.4.4.1 评价标准根据赣江水质现状及其功能要求,本次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执行GHZB 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其中SS指标执行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标准,即水作标准),详见表3.4-2。

表3.4-2 水环境评价执行标准限值(摘录)单位:mg/l(pH值除外)3.4.4.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其表达式为:P i=C i/C oi式中:P i——i类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 i——i类污染物实测浓度;C oi——i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

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是否满足功能规划的要求,为工程实施后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提供依据。

3.4.5 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地表水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4-3。

表3.4-3 水质监测统计结果及评价表从表中的统计结果来看,5个断面的水质评价因子浓度值均未出现超标情况,各类污染物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所执行环境标准,表明监测断面水环境现状质量良好。

3.5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5.1 声环境现状调查3.5.1.1监测布点根据现场踏勘,拟建工程阳明大桥在赣江西岸接阳明路,在赣江东岸与规划中的上海路平交、接规划中的金竹大道,附近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为了更好的掌握项目区域内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在赣江西岸的工农兵电影院和赣江东岸的金竹村外进行吉安市阳明大桥及城市防洪工程河东堤环境影响报告书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监测,监测点特征详见表3.5-1。

表3.5-1 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一览表3.5.1.2 监测时段与方法监测方法与频率按照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