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

第二单元大一统的秦汉王朝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历经两世:秦始皇和秦二世,仅存15年的短命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策略及过程: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长平之战就充分体现了秦的兼并策略),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在咸阳。

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开创了中央集权。

①自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②在中央设丞相(政事)、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个主要官职。

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样,皇帝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一制度在为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才终止使命。

)
(2)文化措施:统一文字。

(开始时是小篆,后来是隶书)任用: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

(货币通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

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
(3)地区联系:秦朝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还统一了车轨。

(4)军事措施:了防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5)思想措施:焚书坑儒。

采纳李斯建议,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书都统统销毁。

目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实质是对文化的摧残。

影响: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朝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发生在秦二世在位期间。

根本原因:①强化化专制统治,实行焚书坑儒。

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秦始皇陵。

③残酷的刑法。

族诛和连坐,造成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局面。

爆发时间:公元前209年。

过程:①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建立了张楚政权。

(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指鹿为马)
②刘邦、项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后期的领导人。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交战双方:刘邦对项羽(背水一战)
结果:刘邦获胜。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在位时形成了“布衣将相“的统治特色。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客观上: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②主观上: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陆贾的《新语》一书,主张行仁义、重教化。

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这一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居马上得这,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措施:①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③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3.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史称“文景之治”。

措施:轻徭薄赋。

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减轻刑罚。

文帝时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

景帝时废除了笞刑。

《史记平淮书》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
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到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军事:
①北击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三次对匈奴的战争。

在卫青、霍去病的统帅下,汉军取得了胜利。

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北部边郡得以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②开发河西。

在河西设郡,开通河西河西走廊,在河西屯田等。

③开发西南(四川、贵族、云南)。

使得西南夷诸国归汉,接受朝廷管辖,还兴办学校,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发展。

④东胡内迁(东北居住着乌桓、鲜卑统称东胡)
(2)经济
①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从此中国的货币铸造和发行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

②重视兴修水利。

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分别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

还治理了黄河。

(3)文化
重视经书重写;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设置五经博士,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外交:
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还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开创年号纪年。

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东汉王朝
1、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建立,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的举措:
(1)以柔术治天下。

①先后9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减轻农民的负担。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

④下令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2)注重文治: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3、东汉的衰败:
豪强地主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了许多“跨州连郡”的田庄。

田庄的特点:田庄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拥有私人武装。

(称为“家兵”或“部曲”)
四、汉朝的中外交流:(汉朝时期,我国是对外开放的。

)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范围: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2)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3)过程: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4)结果:虽然未能达到目的,但使得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加强,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西域从此归属汉朝中央政府管辖。

(5)意义:形成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明帝时,73年派窦固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投笔从戎;)。

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多年,西汉和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

3、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落户中原。

从西汉输往西域的多为技术和手工业品,而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多为作物,说明西汉的科技水平比较发达。

4、丝绸之路:(1)路线: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业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2)使用价值:从西汉到隋唐的千余年间,一直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直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3)意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5、佛教的东传: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明帝时,在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庙白马寺。

影响: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外来艺术和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补充: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历史条件:
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张骞能西域,建立起中原地区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设立,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证。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汉代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它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之后,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由这条“丝绸之路”不断传入西亚和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由此路向东传入中国。

因此,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从哪里了东西方的贸易。

至今这条“丝绸之路”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对当今的经济文化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