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金匮要略课件PPT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金匮要略课件PPT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宿食合篇意义及概念。 2、掌握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合篇意义】:
1、腹满、寒疝、宿食病变部位都在腹部;
2、都有腹部胀满或疼痛的主证;
3、所出方治可互相借用。
甲、腹满
腹满本来是一个症状,是以腹部胀满为主 要表现。其属虚寒者,多与脾肾有关;属 实热者,多与胃肠有关。腹满还有他觉 (医生感觉如水肿、臌胀等)和自觉(患 者自觉腹胀,检查无阳性体征,如瘀血) 之别。
但仲景在本篇是将其作为病名讨论,因为:
①在篇名上冠三病之首;
②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齐备 (全篇26条条文有14条讨论腹满),故腹 满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此种命名的疾 病很多因 (一)虚寒性腹满病因(1、5、6、7)
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 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 药服之。
一是舌苔是黄的,方可下之;
二是苔黄未经攻下的,方可用下法;
三是如果已经攻下而苔仍黄的,则应考虑下法是 否恰当。
3、下之不当的三种可能: ①病重药轻: 如大承气汤证而用小承气汤,此为下不得法;或
虽用了大承气而药量未用足,此为下不得力,在 这种情况下,再见腹满,拒按的可再下之,以尽 去其邪。 (文莽彦医案) ②体虚不任攻下: 如素体本虚,下之得利不止,病情转虚,舌苔虽 黄但不可再下,此须注意;再者,湿温苔黄禁下 更应牢记。 ③药不对证: 如阳明热结津枯,燥屎不行,单用下法则大便难 通,苔黄难去,此时则应改变方法,如考虑用增 液承气汤等。
【提示】 虚寒性腹满病因及证治。 【词解】 胠(qū音祛):腋下,即胸胁两旁当臂
之处。
【讨论】
1、脾胃虚寒可致腹满
趺阳是胃脉,主中焦,脉微说明中阳不足; 弦是肝脉,主寒主痛,“趺阳脉微弦”乃 以脉理说明脾胃虚寒,肝木乘土。脾主大 腹,故按常规(道理)应见腹满。脾为阴 土,喜温恶寒,脾阳不振则浊气凝聚而为 腹满。
温药服之又有温补 温下之不同,本条属脾 胃虚寒,自然要用温补;如果是阴寒凝聚 成实之寒实证,则应温下(如大黄附子汤 证),要注意区分。
五、寸口脉弦,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 啬恶寒也。
【提示】
表里皆寒的腹痛脉证。
【讨论】
寸脉主表,脉弦主寒主痛,又见啬啬恶寒, 可知寒邪在表;弦又是肝脉,胁下是肝的 部位,肝气挟寒邪为病,故胁下拘急而痛, 此属里证,故可知本条是论述表里皆寒之 腹痛。
2、脾胃虚寒还可见大便难及两胠疼痛
假设不腹满而见大便难和两胠疼痛,也同 样是脾胃虚寒,肝气上逆所致。为什么呢?
因为肝主疏泄,两胠为肝经所循行的部位, 中阳虚则肝木侮土,肝气上逆,故或为腹 满,或为大便难而两胠疼痛。
3、“温药服之”是其治则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趺阳脉微弦” “此 虚寒从下上也”是腹满、便难及两胠痛的 病理机制的概括。病情既属虚寒,自然要 用温药,故“当以温药服之”是其治疗原 则。
4、虚实对照的辨证方法
“腹满时减,复如故”与“腹满不减,减 不足言”正好互相对照,前者为虚寒证, 后者为里实证。腹满有时减轻,不一会儿 又恢复原状,此乃脾气虚寒,运化功能减 弱所致(“脏寒生满病”即指此)。
因为寒为阴邪,得阳则散,故有时减轻; 得阴则聚,故又“复如故”。假如是实证, 腹部胀满便没有减轻的时候,即使减轻一 点也微不足道,这充分说明了“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乃为典型的里实证。
(二)实证腹满的病因
根据有关条文,其病因多由于热:一是消 化失职,宿食积滞于胃而成;二是感受寒 邪,胃肠热化所致,条文后面详述。
二、辨证(2、3、13)
二、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 药。
十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宜大承气汤。
的腹满痛证治(10)
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 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词解】:
1、雷鸣:形容很响的肠鸣音。 2、切痛:切为急迫之意,切痛形容腹痛得
利害。
【讨论】:
1、病因是寒湿
“腹中寒气”说明本证病因是脾胃虚寒,不能运 化水湿,故病除脾胃虚寒外,还有水湿。“雷鸣” 说明有水,方中用附子配半夏也说明胃肠有水。 叶橘泉就认识到附子、半夏可去胃中积水,两者 缺一,效果大减。
②望舌:(伤寒、金匮论脉的条文很多,论舌的 极少,故后世大有发展。)这里舌黄是指舌苔黄, 应是深黄而燥,再有腹满拒按等才是可下之证。
按:某些严重的虚寒性腹痛,也有按之痛的情况, 如大建中汤中“痛而不可触近”之证,故还要与 “望、闻、问” 结合才更全面。
2、“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三层含义:
【提示】 腹满虚实的辨证及治法。
【讨论】
1、辨别腹满虚实的方法:
①切按腹部:“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 实”。为什么呢?因为:
a/虚证腹满是脾虚所致气聚,按之可助脾 气运转,所聚之气得散,故不但按之不痛, 而且喜按喜温;
b/实证腹满是有形之实邪(如宿食、燥屎、 瘀血、水饮等)积结于胃肠,是实邪有碍 于脏,不按已痛,按之痛上加痛,故按之 痛者可知为实证。
也有人认为本条是论述寒疝,寒疝病因是 寒,主证是痛,说明腹满(痛)与寒疝在 病机上有相似之处,故合篇讨论。
六、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 色和者,善嚏。
七、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 能,此人肚中寒。
【提示】
因同证异的感寒证。
【讨论】
上两条说明无论内寒、外寒,其预后的关 键在于里阳的盛衰。前条是里阳不虚,犹 能抗邪于外,故发热善嚏;后条里阳已虚, 不能抵抗外寒,故寒邪入里而为下利,欲 嚏不能。总之,同一病因,由于体质不同 而有外寒、里虚之别。
“减不足言”是插笔,目的是加强辨证,与 “不减”对举加强实证的辨证。这种主证 对比,一虚一实相互对照的辨证和写作方 法,颇值效法。
主诉 腹诊 舌苔 治法
虚证
实证
腹满时减
腹满不减
按之不痛
按之痛甚
苔白滑
焦黄起刺
宜温补(理中 宜攻下(承气
辈)
辈)
三、证治
(一)虚寒证(10、14、16) 1、附子粳米汤证—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