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的变更与终止

公司的变更与终止


(一)公司合并与分立概说 1.公司合并概念 (Merger) 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订立合同,依公司法的规 定而归并成为一个公司。公司合并有吸收合并和 新设合并之别。 吸收合并,又称存续合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 他公司而继续存续,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的合并方 式。 新设合并,也称创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公司在合并中同时解散,另外共同设立一个新 的公司的合并方式。
本案中甲公司将一部分资产分出而另成立 一家乙公司的行为,属于公司的派生分立。尽管 乙公司并非当初的合同当事人,然而,他仍然要 为派生他的公司在分立之前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故乙的主张不能成立。 但是,甲公司投资于丙公司,以货币出资, 相应地获得了股权,是一种转投资行为,不同于 公司的分立。丁公司不能要求丙公司清偿甲公司 的债务。


狭义上的公司变更,则将股东的变更排除在外。本 章采用狭义上的公司变更概念。
2006年1月,甲公司将一部分资产分出, 另成立一家乙公司,乙公司的股东仍然为原来甲 公司的股东。2月,甲公司趁丙公司增资之机, 投资1000万元于丙公司。2007年,甲公司欠丁 公司买卖合同货款100万元,现履行期至,丁公 司向甲公司要求清偿,甲公司以种种理由拖延偿 还,丁公司遂要求乙、丙公司偿还,乙、丙公司 均主张,自己并非合同当事人,没有义务替他人 清偿债务。 问题:乙、丙公司的主张能否成立?




注意: a.在新设合并的情况下,应由合并前的各个公司 分别通知或公告其债权人。 b.在吸收合并即兼并的情况下,被吸收合并的公 司应通知本公司债权人,合并后将继续存续的公 司应当同时通知或公告本公司与各被吸收合并公 司的债权人 c.合并公司通知和公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公司合 并的基本情况,债权人的异议权即可以要求公司 清偿债务或提供相应的担保,异议提出的期间、 方法,以及了解公司合并详细情况的渠道等。

2)如果异议股东行使股权收买请求权的结果,将 导致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低于合并前公司的法定最低 限额,从便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如因公司合并将 增加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的注册资本的话,可以在 公司合并后再进行减资,以免因异议股东行使股权 收买请求权而影响公司的合并。



1)债权人在公司合并中享有的权利 债权人在公司合并中享有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异议 权(即要求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的请求权)、权利 损害的救济请求权等。 在公司合并即债务人变更的过程中,债权人首先享 有知情权。合并各方当事人有义务向债权人告知合 并的事实及享有的异议权


在司法实践中,时常会发生公司在合并时不履 行通知和公告义务,不依债权人要求清偿债务或 提供相应担保的情况。此时如何保障债权人的利 益,便成为《公司法》2005年修订取消公司不履 行上述义务不得合并之规定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合并公司不履行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的义务如 何处理,我国立法规定不够明确。从其他国家的 立法规定看,大多倾向于不因此阻碍合并的进行 。

各国一般是通过立法制定专门规定的方式对职工在 公司合并时的利益加以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 ◦ ◦ 第一,赋予职工对公司合并的知悉权、建议权; 第二,承继职工与解散企业的劳动合同关系; 第三,对因合并而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予以经济补偿; 第四,通过社会保障及其立法对合并中的职工权益提供保 障
由于公司合并对合并各方的债权人均会产生影 响,而且对合并后存续方债权人的不利影响可能 更大(如被合并的是亏损企业),所以应对合并 各方的债权人给予同等的保护 .


在享有异议权的债权人之范围的确定上,基本 原则是: ----凡其权利在公司合并中未受实际影响,或已 经得到相应法律规定特殊保护的债权人类别,不宜 享有异议权,反之,就应享有异议权。 首先,合并公告登出后对合并公司产生的债权,不 享有提出异议的权利。 其次,公司内部职工对公司享有的劳动债权不宜享 有对合并的异议权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公司合并中,保护债权人权益的核心措施是: 维护债权人对公司合并的异议权。 有的学者认为,异议的成立应以公司合并对债权人 形成实质危害为条件 也有的学者认为,只要债权人提出异议,合并公司 就应履行清偿或担保义务,无须证明公司合并已经 对债权人形成实质损害。 思考: 你的观点?



本人观点:





注意: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 应当由公司的股东(大)会作出决议。

公司的合并基于公司订立合并合同而发生。合
并当事人是参与合并的各个公司,而非各公司的 股东。除非有其他约定,参与合并的各公司的股 东,当然取得经合并而存续或另立之公司的股东 资格。 在公司合并中,可能涉及两种以上类型的公司 的合并,有的国家(地区)立法对此种情况不加 限制,也有的国家(地区)针对特定类型公司的 合并规定有限制性条款

2.公司分立概念(Discretion) 是指一个公司依公司法的规定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公司。公司分立有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之别。 新设分立,是指一公司将其全部财产分别归入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新设公司中,本身则解散的分立方式。 派生分立,是指一个公司以其部分资产分出设立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新公司,本身仍继续存续的分立方式。 注意: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如分公司等,不属于公司分 立。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借鉴一些国家 (地区)的立法经验,设置了公司合并时异议股东 的股权收买请求权。 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发源于美国,并 为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德国、 西班牙、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所借 鉴采用,为对公司合并持异议股东的退出建立了渠 道,成为公司法上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一项重要制 度.

三、公司的解散与清算 (Dissolution and Liquidation)
◦ (一)公司的解散 ◦ (二)公司的清算

公司的变更(alternation)包括公司的合并、分立 以及注册资本等其他登记事项的变更。公司的合并 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公司的分立分为新设分 立和派生分立。 公司的终止(termination),又称公司的解散,是指 公司终止事实上与法律上的存在,其财产清算,营 业停止,组织解散,法人资格消灭。清算是公司解 散后,以终结公司全部法律关系为目的,而进行的 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剩余财产等活动。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为提高公司合并 的效率,修改了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模式。立法 取消了公司不满足对合并持有异议的债权人的要 求,即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担保,不得合 并的规定,债权人的异议权不再具有阻止公司合 并的效力。这改变了旧《公司法》在债权人利益 保护上采用的严格的事前防范模式。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还简化了公司合 并程序,缩短了公告期间
ALTERNATION AND TERMINATION

一、 公司的合并与分立 (Merger and Discretion)
◦ (一)公司合并与分立概说 ◦ (二)公司合并 ◦ (三)公司分立

二、公司注册资本等登记事项的变更(Alternation)
◦ (一)注册资本的变更 ◦ (二)其他登记事项的变更


注意:“异议股东行使股权收买请求权后,公司 如依法注销收购的股权,将导致公司实质减资的 结果。所以,在股权收买请求权行使后、公司注 销收购的股权时,还应当遵守有关公司减资的法 律规定,即《公司法》第178条的规定 1)如果公司收购异议股东的股权后,减资将 使公司的注册资本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则减资 不得进行,即公司不得对减资后注册资本低于法 定最低限额的部分进行减资


思考和完善: 由于在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中,债权 人的异议权不再具有阻止公司合并的效力,所以 在公司作出合并决议并依法发布通知和公告之后, 实际上就可以进行公司合并的变更、注销或设立 登记,完成公司的合并,不必再等待债权人提出 异议的期间届满 . 对依法应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合并,应履行申 请审批程序。公司合并后,还应及时履行相应的 公司变更、注销或设立登记手续





公司在变更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要承担相应法律 责任。 《公司法》第205条规定:“公司在合并、分立、 减少注册资本或者进行清算时,不依照本法规定通 知或者公告债权人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 公司合并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规定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合并制 度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增加了对中小股东权益的 保护措施,设置了异议股东的股份收买请求权。 改变了旧《公司法》过分强调交易安全而对经济 效率考虑不足的缺陷,取消了不满足债权人的异 议权公司不得合并的规定 此外,对公司合并的程序也进行了适当的简化。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时,应当 办理相关的工商登记,其中包括:
(1)设立登记。公司因合并或分立而设立新的公司 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 (2)变更登记。在公司合并、公司分立、公司因合 并或分立而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其他登记事项发 生变更时,应予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 (3)注销登记。公司因合并或者分立而导致原有公 司解散时,公司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可看出: 1)《公司法》的规定在可操作性方面,如对股权 收买合理价格的确定方式、当事人对此争议时的处 理原则等,还应进一步加以明确。 2)立法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行使股权收买请求 权不能与公司达成股权收购协议时,对股东的诉讼 权利、诉讼期限未作具体规定,缺少与有限责任公 司股东要求公司收购其股权时相同的可操作性程序


本章节全面介绍公司变更与终止的具体法律制 度,并结合司法实践探讨在公司合并、分立等变更 过程中对股东、公司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权益的保 障,以及在公司解散、清算程序中债权人权益的保 护与清算中的法律适用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