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布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摘要:社会学的理论中,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争论长期存在,通过回顾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孔德、斯宾塞、滕尼斯、涂尔干和帕森斯等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以及韦伯、达伦多夫、布劳和符号互动论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呈现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对立的局面,为了结束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图实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关键词: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场域;惯习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90-03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时代。

所谓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结构主义则指在社会世界自身存在各种客观结构,他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愿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行动[1]。

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缺乏对话,二者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之中。

当代社会学家致力于消除二元对立的状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结构主义色彩理论:行动被控制的时代(一)孔德——社会也存在着规律社会学这么年轻的学科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

在看到自然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发展迅猛,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一片混乱,这位有抱负的思想家就想,是否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呢?社会是否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规律呢?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社会。

孔德发现社会中存在着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这样的社会制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行为被它们控制着。

除了从静态研究社会外,孔德还从动态研究了社会,他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阶段[2]27-28,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每种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出生在每个阶段的人,神学阶段的人们迷信上帝,形而上学阶段的人们喜欢抽象思维,实证阶段的人们获取知识靠的是实证研究,人的行为因此受到自己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斯宾塞、滕尼斯——透过行动看社会变迁的痕迹孔德之后的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是斯宾塞。

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同时这种运动或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着某些规律。

社会也同样如此,处在进步之中,而这种进化规律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由于这种进化规律,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的人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2]43。

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思想出发,试图对社会进行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方式就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类型,军事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制,工业社会却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很显然两种类型社会对于人类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滕尼斯也对社会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过去和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之中,一种是公社,一种是社会。

公社中的人相处是基于情感的目的,社会中的人主要基于个人的目的性和利益的考虑。

由于社会不同的共同意志,也导致过去和现在人们相处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三)涂尔干——影响行动的社会事实现代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涂尔干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内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会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另外,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2]110-111。

可见,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念具有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能够影响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

根据社会事实的概念,涂尔干研究了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团结的类型,传统农业社会是机械团结,工业社会的团结类型则是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工业社会,集体意识由于受到社会分工的加剧而变得削弱,过去强烈的集体意识变为只是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价值观念,维系社会的道德规范变为职业道德。

于是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外在于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整体层次上的价值观念成为了新的约束行为的方式。

(四)帕森斯——被结构牢固控制的行动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发展到帕森斯的时候达到了高峰。

帕森斯首先讨论了社会行动,认为社会行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之后帕森斯探讨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他分析了社会系统,认为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模式变量。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模式变量的组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化关系特征,社会也就靠这些制度化关系,或者说是社会规范制约着人的行动。

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到此帕森斯并未停止,他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系统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结构满足了一些功能的需求,结构主义理论发展到帕森斯已经变成了结构功能主义,不仅分析了社会行动受到结构的制约,还分析了这些结构对系统而言所起的功能。

二、建构主义色彩理论:能动性得到承认的时代(一)韦伯——从“理解”中发现行动者的能动性韦伯可以说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他是最先提倡使用“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学对象。

鉴于以前的社会学家对于社会现象,人的行动的解释往往从社会的结构角度,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忽视了在社会行动中主观因素,所以韦伯提出对社会行动的研究,要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去“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韦伯理解的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就是用理解的方法,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分类。

韦伯对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几类: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和传统行动。

从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中可以看出,社会行动变成了更多的是受行动者主观意图影响的行动,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到外在规范控制的行动了。

在韦伯这里人的能动性开始被承认,社会行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社会行动产生的社会制度也是由人的主观建构的,自此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二)达伦多夫——冲突建构的社会结构达伦多夫是研究社会冲突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

社会冲突早在齐美儿时就被研究了,科塞还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冲突进行了研究,只不过达伦多夫研究社会冲突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的,这正体现了行动者的建构社会结构的能动性。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有两种社会地位:一种称为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利,即拥有权威;另一种则称为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

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遍的结构因素,是蕴含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

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

但在这权威结构之中,有不同的利益团体,拥有权威者的利益是维持原有的权威结构,服从者的利益是改变限制他们拥有权威的现状,这样每个权威结构都潜伏着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一旦冲突的条件具备,服从者就会和权威者发生冲突,以此来改变权威结构,获得潜在的利益,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变迁,由于社会的冲突,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服从者重新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

通过冲突,行动者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

(三)布劳——交换建构的社会结构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重点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局限于微观,虽然能够体现行动者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并没有延伸到社会结构的建构之中。

布劳的交换理论则体现了这点,从交换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建构。

布劳认为,当交换双方彼此拥有对方认可的资源而自己却缺少时,交换就会发生,交换双方认可这种交换,群体中就会形成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这样通过交换就建构了权力结构。

但是这样通过交换形成的权力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当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交换的成员就会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而产生被剥夺意识,这样的结果就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生存的集体赞同和统一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内部的互动性质由基本平衡变为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对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或者以新的权力结构代替旧的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也因此得以稳定。

通过社会交换,社会结构的建构得以成为可能。

(四)符号互动论——建构互动的意义符号互动论是更能体现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等。

库利的重要思想就是镜中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的概念的。

托马斯的重要思想是情境定义,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预先对互动的情境进行主观理解,而对情境定义的结果则会对接下来的互动产生影响。

米德既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对个人的重要性,也强调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他的“自我”的概念就是最好的体现。

布鲁默是最先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名词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以此为依据而展开互动。

戈夫曼是拟剧论的提出者,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在这里演戏,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既有自己的表演也有观众的理解和反馈。

符号互动论直接面对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互动,通过行动者的主观理解建构了互动的意义,这些意义又进一步影响了互动者的行动,符号互动论使建构成为可能。

三、布迪厄:走向融合的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布迪厄看来,之所以出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是由于人们长期忽视客观结构和身体化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场域和惯习的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了场域和惯习的关系,才能走出长期存在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困境。

(一)场域——内在性的外在化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场域就是一个相对于行动者的外在结构。

对布迪厄而言,这种外在的社会结构或者说是外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关系,场域是一个运作的空间,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这种运作的理解需要依靠外在性的结构。

第二,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位置,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展开斗争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来自于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第三,外在性体现在对行动者的影响,场域会对进入其中的人,产生一种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是外在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在人身体上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