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星星都会发光
一、产生背景
现代社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都使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偏离了常态!要让这些“问题学生”恢复到常态,对他们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也是一个对原有自我否定的过程!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与学生每天的接触中发现,许许多多烦琐的事情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否则会给班级建设和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极坏的影响。
这就更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足够的机智去引领他们成长,让孩子们能够成为情智共长的新一代。
二、事件描述
“老师,吴超又和别人打架了!”当我从作业堆里抬起头来的时候,吴超正仰着脑袋、捏着鼻子被一群同学“押”到我的面前,鼻血正沿着下巴往下滴!我无奈地先帮他洗干净小脸,然后递给他一张餐巾纸,细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
吴超是本学期才从本学区的一个教学点转来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对他也是比较溺爱和放任的。
吴超的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基本在合格和不合格之间徘徊,作业也是有时完成有时“忘带”,其他科的老师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课余时间,他还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到低年级的教室欺负小同学,吐口水,用脏话和小动作公开挑衅同学,趁同学不注意推人一把,打人一拳,追着同学打。
他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也不行,每天他的座位周围都是吃剩的早餐,纸屑,文具书本满天飞,地上和同桌的桌子上都有他的东西,一天下来手、脸、衣服都弄的脏兮兮的,还经常吮手指,同学也不愿意跟他同座位。
做了错事,若不是老师亲眼目睹,从来不承认。
是个不折不扣的“淘气”孩子!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当跟他聊天时,当听到他天真的歌声时,我会觉得他很可爱。
辅导他做作业,他也总是一点就明,很快就掌握,上课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他也能兴高采烈地发表自己的议论,而且我还发现他的词汇量很丰富,记忆力也很好,但是语文基础却比较薄弱。
于是我对他心存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有药可救!一定要把他拉上来。
”
三、分析与措施: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学生,更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如既往地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
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的,若对孩子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
因此我用爱的雨露浸润他的心田,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面貌,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进班集体。
1、找出外因,创设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而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们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等等,吴超就属于后者。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懒惰任性,学会攻击他人的,归根到底,监护人的不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同学的歧视、教师的疏忽,都是造成吴超心理扭曲的原因。
学龄前的吴超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又因为是唯一的男孙,所以特别娇宠,孩子一哭闹,奶奶就惊慌失措,想尽办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若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闹个没完没了,这样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
父母不在身边,学前教育更不用说,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
因此他不会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做事马虎懒惰,贪玩好动,没有学习兴趣。
所以,对于吴超,我更多地是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
我经常利用午饭后(吴超在校就餐)的时间和他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并为他和其他留守儿童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定期找他谈心,了解他情绪的波动变化,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掌握孩子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的内心感受,弥补他缺失的亲情陪护。
另外,我在与吴超爷爷的交谈中了解到,其实他们在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时,也非常焦急、烦恼,但坏习惯已形成,纠正起来很困难,反反复复讲道理也无济于事,真的拿他没办法,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主要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打多了,孩子变得顽固,为了逃避打,就学会了说谎,做错事从来不承认。
再加上孩子有样学样,
也学会了暴力。
在学校,孩子们嘲笑他,不愿跟他交朋友,形成了他自卑的心理。
他很渴望跟同学一起玩,但又不会与人交流,不会用礼貌的语言跟同学沟通,只会用动手动脚的方式来逗同学玩,所以总是跟同学产生矛盾。
为此,我反复地向吴超爷爷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多问一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跟孩子谈一谈学习的重要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不是光用粗暴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并希望他能主动多与学校、老师沟通联系,让彼此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真实情况,相互交流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超不交作业的坏毛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同时,我还教育班上的同学不歧视吴超,并结合课文告诉他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在同学相处时,应该互相宽容和尊重!我还发动一些在学习上有优势和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他听写生字、教他整理书包。
在吴超的一次日记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给(帮)徐萌扫地,她跟我说谢谢,我很高兴!”虽然言语稚嫩,但是看得出,他已不是刚开始那个让大家讨厌和无可奈何的“小捣蛋”了!
2、挖掘内因,找到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吴超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吴超曾经对他爷爷发过一句牢骚:“凭什么你们可以不上学?我却得上学!”虽然是童言稚语,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再加上当前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说法影响,所以造成了吴超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加上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连考试也不做,学习成绩也很差。
其实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从习惯养成开始的。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学会做人。
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有了用不完的利息。
”为了帮助吴超提高成绩、重拾兴趣,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
(1)、多样的“巩固训练”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
“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
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所以我经常带着孩子们在学校旁边的沙堆上练写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背书、朗诵和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也让吴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兴趣和特长。
比如:在十一月份的“背书比赛”中,吴超一举夺魁,不仅赢得了一本精美的童话故事书,还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和勇气!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2)、快乐的“旁门左道”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吴超和部分同学经常会把“须”和“影”的偏旁弄反,我就发动全班同学为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大家一起编出了记忆口诀——“胡须在左,影子在右。
”他们又一鼓作气地编出了“小东十车”(“东”的下边是“小”,“车”的下边是“十”)、“游泳要戴小帽子”(学生容易将“游”的右边部分写成“子”)等等记忆字形的口诀,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事情折射着大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把学生出现的点滴错误扼杀在摇篮中,不让它滋生蔓延。
针对吴超任性、行为习惯差的毛病,我就是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予以严拒和批评,加强孩子的自控力。
为他创造自控的情景,让他自己确立目标并自我评价、自我奖励,从内心感受到自立和理智成长的喜悦。
例如: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我要求和督促他每天放学后收拾抽屉、收拾书包,不能在教室里随便摆放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乱扔纸屑,见到纸屑杂物马上捡起,每天要把座位的卫生负责好。
课间不允许坐楼梯,坐地,乱吐口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步形成习惯,个人卫生好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
虽然吴超现在还算不上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而且经常还会犯些老毛病,但是今天的他能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进步、快乐学习,真让我和他的家人感到无比的欣慰!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他的优点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问题儿童”的心灵更是十分脆弱的。
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我会时时牢记着教育家的这句经典比喻,把我们班级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当作荷叶上的露珠,用爱心去滋润,从而博得孩子们的喜欢和信赖,我会用鼓励和尊重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用启发和引导去开启他们一扇扇幼小的心灵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