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艺术设计的门类:装潢设计、室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码设计、动画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纺织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史的学习:一个设计师如果对世界设计文化没有充分了解,没有全面的设计修养,那么他的设计发展道路是有限的。

第一节:石器设计溯源一.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二.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1.宜人性2.形式感3.实用性第二节:青铜器设计溯源一:青铜器在三千多年前出现,在世界设计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寓意尊神重鬼,崇拜祖先,充满了神秘色彩。

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决定着青铜器的设计。

二:青铜器的主要成分:红铜和锡的合金,根据需要加铅(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三:青铜器常见的制作工艺1.失蜡法2.焊接3.刻画4.镶嵌 5.金银错6.鎏金失蜡法:以蜡作为模型,在模型的内空间填上泥土,外空间用泥和绳将其包裹,待干后自然成范,然后注入金属液。

由于蜡受热溶化流出,遗留下的空隙就被铜液填充成器型。

该方法在翻造复杂或镂空等器物极有特色,可以制造精致、复杂、多层次的造型。

四:青铜器的用途分类:1.烹饪器2.酒器3.水器4.兵器5.乐器6.事器7.杂器8.工具五:青铜器的纹样:饕餮纹、夔纹、鸟纹、象纹、鱼纹、人纹、几何纹第三节:思考题一.什么是石器设计?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是什么?二.什么是失蜡法?什么是饕餮纹?三.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几种装饰手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设计第一节:陶瓷设计一.原始陶器:1.半坡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纹样单纯,常用直线、波线、折线组成,黑色绘成,动物形花纹较多。

代表:人面鱼纹。

2.庙底沟型:河南三门峡出土。

纹样多用直线和曲线,鸟纹应用更多。

3.马家窑型:甘肃临洮(tao)县马家窑出土。

纹样以点和螺旋纹为主,装饰面积较大,更为精致美观。

代表:舞蹈纹盆。

4.半山型:纹样多旋涡纹和葫芦纹,并流行锯齿纹,彩绘红黑相间。

5.马厂型:纹样常见折线纹、回纹,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

6.大汶口文化7.龙山文化:代表:黑陶。

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基本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有编织纹的遗留;部落图腾崇拜;其他动物纹样是生活直接联系,简化而成。

原始彩陶设计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大小、黑白、虚实、曲直、横竖、长短、动静2.分割法:达到装饰的节奏和韵律3.多效装饰法:适用的设计意象和多面结合的艺术构思4.双关法: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二.瓷器1.汉代和两晋:烧制出青瓷。

2.南北朝:青瓷典雅秀丽,温润柔和,端庄挺秀,饱满浑厚,一般胎骨较厚,质地细腻坚硬,并出现褐色点彩。

产地以浙江为中心。

代表:仰覆莲花尊。

3.唐朝:越窑:纯净如翠。

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邢窑:皎洁如玉。

唐三彩:常用黄、绿、褐等色。

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几何纹等。

人物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天王等,动物有鸟、骆驼、狮、马等。

4.宋朝:哥窑:浙江龙泉,釉面有裂纹(开片);官窑:河南开封,釉色莹润,有月白、粉青、大绿等;汝窑:河南临汝,釉色雨过天青,粉青色釉瓷匀净;定窑:河北曲阳,胎质坚细,乳白色,技艺精丽。

“孩儿枕”钧窑:河南禹县,有“窑变”现象,呈绿或紫红斑;磁州窑:河北邯郸,民窑;耀州窑:陕西同关,青瓷窑,边沿姜黄色,胎骨厚重,釉汁浓郁,装饰方式有刻花、印花等;吉州窑:江西吉安,黑釉剔花,黑釉印花;景德镇:江西景德镇,影青器;宋瓷装饰设计:印花、刻花、划花、剔花、镂花。

5.元朝: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

胎质洁白,色彩浓艳,纹饰富丽,绘画工整,胎骨厚重,形制较大,瓷釉浑厚,花色发暗。

6.明朝:突出成就青花瓷、五彩、单色釉江苏宜兴:紫砂壶7.清朝:中国陶瓷生产达到历史顶峰。

青花加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

第二节:家具设计1.战国:河北平山出土,金银镶嵌龙凤铜方案,高37.4厘米,长宽48厘米。

2.商周至三国:跪坐是主要起居方式,家具设计以矮型为主,席与床(榻)是室内主要家具。

3.南北朝:胡床逐渐普及,出现高坐具。

4.唐和五代:家具大变革时代,经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韩熙载夜宴图》出现长桌、方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几、大床等。

5.宋朝:桌、椅、凳、床柜、折屏、大案等已经相当普及。

6.明朝:明式家具:a.几案类;b.橱柜类;c.椅凳类;d.床榻类;e 台架类;f.屏座类。

选材: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鸡翅木,铁梨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以及其他硬杂木。

7.清朝:沿袭明朝的程式,趋向追求富丽华贵,体积庞大厚重,滥用雕镂、镶嵌、彩绘、堆漆等手法,不厌其烦繁琐堆砌,重技巧,忽视效果。

第三节:建筑园林设计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发展概述1.早期原始建筑:挖掘洞穴——露天洞穴——棚罩——竹木(干阑式建筑)2.商周建筑:已经使用斗和拱。

3.秦汉建筑:沿袭前朝台榭建筑和纵架结构,楼阁建筑开始兴起。

4.南北朝建筑:佛寺以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5.隋唐建筑:隋朝赵洲桥,大量木结构建筑。

6.宋朝建筑:木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最早的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监丞李诫著。

7.辽代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

8.明清建筑:以故宫为代表,严格对称布局,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结构上的特点1.木框架结构——叠梁式和穿斗式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华表、牌坊、照壁、铜狮等3.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4.空间设计的高潮5.中轴线的对称布局6.庭院式的组群布局7.富有装饰性的屋顶8.色彩的运用9.工程做法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作品1.天坛的设计艺术2.西藏布达拉宫的设计艺术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明清北京城设计:全长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皇家建筑体量宏大,色彩鲜明,与市民的青灰瓦顶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北京天坛北京故宫五.中国古代桥梁设计1.汉朝:梁桥,最普遍,古称平桥2.隋朝:赵州桥,最著名的石拱桥3.金代:卢沟桥,联拱式石桥,距今800年历史,长265米,宽8米多,有11个桥孔。

工程成就突出,桥上有精美生动的华表、桥栏、石狮。

4.宋朝:《清明上河图》,汴梁虹桥,单跨木构拱桥,整体造型轻盈。

六.中国住宅设计实例1.干阑式住宅2.帐包式住宅3.四合院住宅4.窑洞住宅5.闽南土楼住宅七.中国园林设计发展以及特点1.最早文字记载《诗经灵台》,记述的“灵囿”;2.商周:古代园林出现;3.秦朝: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上林苑”,建有许多离宫;4.秦汉:建筑宫苑“一池三山”的做法,开创人工堆山记录;5.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游记,对园林布局有启示;6.元、明、清:大造官苑,故宫御花园、圆明园、颐和园等。

特点:1.浓郁的民族风格,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上自然的水、石、山、木;2.假山是园林的重要因素;3.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4.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虽有人作,宛自天开”;5.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诗文的综合体;6.突出重点景区,辅以若干小景区;7.非常讲究“借景”。

八.古民居建筑与环境——西递1.水理论——水口、村落2.整体外观——砖木结构、封闭构制、青瓦白墙3.三雕装饰——石雕、木雕、砖雕4.门厅与正门闽南土楼住宅布达拉宫应县木塔第四节:服装设计1.夏商周:中国冠服制度初步确立,到周代完善。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等级、尊卑。

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及各种饰品成服饰发展的主流。

服装主要形式:上衣下裳。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衣领一般为矩形,衣长大多到膝盖。

服装的四个主要样式:直裾单衣、曲裾深衣、襦(ru)裙、胡服。

深衣: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这种形式是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是深衣制延续。

2.秦汉:汉四百年,一直以袍服为礼服。

男子:以袍服为贵,为宽衣大袖,分为直裾和曲裾。

女子:礼服是深衣,与战国不同,还需要穿襦裙和裤子。

3.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

男子:中原以南文人讲究宽衣大袖,史称“褒衣博带”。

特点为:袖口宽大,不受拘束,朝宽松舒适的方向发展,以示不拘礼法,不受世俗羁束,潇洒超脱。

女子:深衣流行,通常将下摆制成数个倒三角形,层层相叠,围裳之间有两条或数条飘带。

4.隋唐:中国服饰史最灿烂的一页,特别唐朝女服,从面料到款式,都显示着封建文化的高度文明。

男子: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普遍穿着的常服。

女子:盛唐贵族女子服饰以展示形体和气质美,薄、露、透,偏重领子下工夫,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

5.宋朝:《清明上河图》,描绘有各行各业人士的服饰,百态纷呈。

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崇尚简朴、严谨。

6.明朝:古典服装达到高峰,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官服制度,等级制度更为森严,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冕服只有皇族能穿。

男子:便服:以袍、裙为主。

特点为:大襟、右衽、宽袖、过膝。

官服:胸背有补子,是一种有固定位置、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文饰,用金线或彩线织成飞禽走兽,通常为方形,以纹样不同显示官阶差异。

7. 清朝: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形制也最为复杂。

女子基本与明代末年相似,服饰有朝褂、朝袍、朝裙、龙褂、吉服褂、命妇蟒袍、朝珠等。

满族妇女多穿旗袍,外加坎肩,脚穿高底鞋。

旗袍:初期宽大,后期窄如直筒,一般与腰际平,上衣多无领,穿时加小围巾,后来领口样式渐多。

其他设计:雕塑设计、纺织品设计、漆器设计、瓦当设计、铜镜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第三章: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设计第一节:巴洛克设计艺术巴洛克:诞生16世纪末,兴盛于17世纪,18世纪正式称呼流行,为“古怪荒诞的意思”。

突破古典艺术的常规,一反文艺复兴时期追求高度写实与和谐端庄的人文主义传统,追求华丽、夸张、怪诞、壮观的表面效果,以鲜明饱满的色彩和扭曲动荡的曲线,通过光线变化和形体的动感来塑造一种精神气氛,把现实生活和幻想激情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戏剧性趣味。

一.建筑设计1.罗马耶稣会堂:1568年开始建造,巴洛克艺术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表现动感的开端。

正面为柱式的两层,上面两侧有两对大涡卷。

2.罗马圣卡尔罗教堂:“巴洛克建筑之父”波罗米尼设计。

充分利用正弦弧和反弦弧的多变状曲线,多变的外形和天顶上的天使装饰使建筑充满了动感。

教堂天顶圆盖综合运用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图案,造成一种无限深远的错觉。

3.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作品。

主教堂的大圆顶由米开朗基罗设计;贝尼尼完成广场廊柱和主教堂雕刻。

广场面积3.5公顷,以一个方尖碑为中心,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周围围绕着相互对应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284根立柱和88根壁柱组成四个一组的巨大行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