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石器青铜器陶器)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石器青铜器陶器)
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 以人形纹(或称蛙纹) 最为特色。
⑹.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guī)
• 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高足杯
• 原始彩陶图案设计的形式法则: 原始彩陶图案设计的形式法则:
• ①对比法
采用了大小、黑白、虚实、曲直、横竖、长短、动静等,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 ②分割法
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燧石、鹿角和骨头所制成的各种工具
•新石器时代
鹿角制成的鱼叉
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
• 1.宜人性 • 2.形式感 • 3.实用性
为什么说石器是人类早期的设计活动? 为什么说石器是人类早期的设计活动 • 一、它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这既是为了适应使 用要求,也是由于要适应当时的技术和材料所限定的 条件。 • 二、它表明了原始人类对于石料的特点以及打制成形 方法的清楚认识。精致石器显示了卓越的美感和制作 者对于形的控制能力。
以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的美为目的。
• ③多效装饰法
适用的设计意象和多面结合的艺术构思
• ④双关法
是彩陶工艺的一种卓越的装饰手法。双关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
青铜器的用途分类: 青铜器的用途分类:
1、烹饪器:鼎、鬲、甗 、烹饪器: 2、食器:簋、盨、簠、豆 、食器: 3、酒器:爵、斝、盉、角、觚、尊、壶、卣、方彝、 、酒器: 瓿、缶、觥、觯、罍 4、水器:鉴、盘、匜 水器: 5、杂器:禁、俎、灯、炉、镜、钩、洗、壶 、杂器: 6、兵器:戈、矛、戟、钺、刀、剑、矢镞 、兵器: 7、乐器:铙、钲、钟、铜鼓 、乐器: 8、工具 、
人面鱼身纹
• ⑵.庙底沟类型的彩陶
流行手法:圆点、弧 边三角,带状纹、平 行条纹、圆点纹、垂 弧纹、回旋钩连纹、 网格纹、羽状叶纹等 庙底沟型彩陶的典型 具象纹样是鸟纹
彩陶 曲腹盆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 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多瓮、瓶、盆罐等器型 装饰面积大 纹样以点、旋涡纹、波浪 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 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 特色
鬲(lì) )
甑 (zèng) )
甗(yǎn) )
簋(gui) )
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 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 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 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 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 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 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 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 弦纹。 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 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 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四羊方尊
青铜典范”。
春秋莲鹤方壶
分别高116、117厘米
长30.5厘米
宽24.9厘米
卣( yǒu)
一、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 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 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 的代表。 二、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 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三、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 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 动物的保护。 四、虎食人实际反映了 “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 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征 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 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
尖底瓶
•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 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 彩陶的做法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 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 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
彩陶图案
这既是早期陶器中 编织物纹印以及鱼 网、水涡、树叶等 图案的延续和变化, 同时也是原始人内 心音乐涌动和视觉 表现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溯源
一、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 的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 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青铜器的主要成分:红铜和锡的合金,根据需要加铅 (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
青铜器常见的制作工艺 :
1.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失蜡法 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 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 果。 2.焊接 . 3.刻画 . 4.镶嵌 (又叫“镂金装饰法”) 又叫“镂金装饰法” . 镶,是贴在表面;嵌,是夹在中间。 5.金银错 .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 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6.鎏(liu)金 . )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 金就附着在器面上不脱。
商代虎食人卣 (yǒu)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 高27·5厘米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 饕餮纹
• 饕餮,读音tāo tiè,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 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
商代中期 饕餮纹
商代早期 饕餮纹鼎
饕餮纹爵
饕餮纹斝
夔(kuí )纹
•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 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 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 口张开、尾上卷。 口张开、尾上卷。
彩陶鸟纹壶
• ⑷.半山型 • 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敛口 的(有颈或无颈)的罐。 • 其图案组织大体分为:
①用漩涡纹组成装饰 ②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③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 ⑸.马厂型
爵
爵的共同形状特点: 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 后有尖锐状尾, 中为杯, 一侧有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 握的部分 ), 下有三足, 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四羊方尊,湖南宁乡月 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 长颈,鼓腹,高圈足。全 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 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 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 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 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 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 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 均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 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 饰有蕉叶纹。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设 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 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 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 其风格特点在同类器中独 树一帜,被称为“臻于极致的
司母戊[wù] 鼎 司母戊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 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 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 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 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 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 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 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石器设计
青铜器设计
第一节 石器设计溯源
• 石器是史前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
早在1万7千年前,生 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 洞人就已开始利用钻孔、 刮削、磨光等技术,并 采用石块、兽物的牙齿、 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 装饰品。 它们是原始人类审美 观念的反映,体现了人 类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
• 年代:春秋(公元前 770——前476年) • 尺寸:高40、口径 21.5 21.5厘米 • 出土时间:1963年 • 出土地点:莒县天井 汪
第三节: 第三节:陶器设计
• 1、原始陶器: 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 或用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
陶器的用途
• 多数情况下,日常生活用 • 但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 埋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 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彩陶的象形图案
• 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 多样,最基本的主题 是生殖主题。有大量 的鱼、蛙、 植物果 实、花朵的描绘 • 对人类的象征意义
特殊图案
• 半坡出土的人面 鱼纹盆
特殊图案
•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 寨出土的马家窑类 型的拉手人纹彩陶 盆
陶器图案的几大类型
• ⑴.半坡型
– 以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为代表 – 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施彩 – 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