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典型区域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曹明明邱海军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201331500
姓名王姣姣
日期2014年6月17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读《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一、基本结构框架
学科内涵、发展简介、研究框架、研究内容
二、报告内容
1.学科内涵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寻求与自然和谐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包括生态学在内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生态规划是指在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建立与自然和谐的资源利用与开发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
简而言之,借用生态规划奠基者之—Marsh的话,生态规划就是与自然共同设计人类活动(design with nature),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生态规划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生态规划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与破坏,最终将通过自然所特有的复杂生态反馈关系,作用于人类自身。
因此生态规划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生态规划强调在规划过程中,需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关系,深入分析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潜力与局限性。
第三,生态规划要求保护与维持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寓自然环境保护于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第四,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维护及改善区域自然环境的持续性与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2.发展简介
通过生态规划的途径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可追溯到20世纪末的生态学思想家与区域规划的先驱者George Marsh、Patrick Geddes及John的著作及规划实践,并曾在二战前得到较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I.McHarg及其同事的杰出
工作;推动了生态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广泛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协调人与自然为中心的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及科学界的重大课题。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协调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过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得到新的发展。
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恰反映了近100年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处理方式的变迁。
3.研究框架
本书从讨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手,分析了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证了生态规划方法是协调人类生活经济活动与自然的主要途径。
第一章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第二章探讨了生态规划产生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与近100年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处理方式的变迁的关系。
第三章以区域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基础,探讨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在综合国内外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生态规划的方法、流程,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生以及六类生态适宜评价的方法等,提供一系列生态规划的技术手段。
第五章根据生态规划涉及自然、社会与经济各个方面的特征,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生态规划中应用基础,以退耕还林生态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案例,介绍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生态规划信息系统的方法与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以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规划及广州生态市生态功能区划为例,介绍了生态规划方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方法。
4. 研究内容
第一章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虽然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不过是五百万年左右,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相比,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学习、思考及积累知识的天赋,并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尤其在最近几百年的时间里,农业、工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扩大了食物及能量的来源,使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迅速增强,人类从整体上摆脱了饥饿以及与其他生物竞争的状态。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方面能力的迅速提高,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生
物之一。
同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员,与地球上所有生命错综复杂地编织在一起,人只是这个复杂生命圈的一个成员,从来不曾是自然的主人,将来也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
人类所具有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也不能使之完全驾驭自然,只会给自然造成巨大的干扰与破坏;反过来,又通过复杂的生态网络反馈,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
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农业与城镇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如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等已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退化,由此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与臭氧层损耗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危机。
第二章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通过生态规划的途径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生态学思想家与区域规划的先驱者George Marsh,Patrick Geddes及John Powell的著作及规划实践,并曾在二战前得到较大的发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同事的杰出工作,推动了生态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广泛应用。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协调人与自然为中心的持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及科学界的重大课题。
生态规划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得到新的发展。
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恰恰反映了近100年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处理方式的变迁。
第三章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区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的实体单元,实际上是一个由自然亚系统,社会亚系统与经济亚系统构成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三个亚系统及其组分通过物质、能量将区域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等人为中心联系起来,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内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决定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
区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以区域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为基础,合理配置其主要组分及其相互关系,使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生态规划方法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怎样的方法与途径达到这一目标正是生态规划方法的任务。
在这一章主要探讨生态规划的方法,分别就生态规划的流程,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资源环境性能分析与生态评价以及生态适宜性分析等方面进行讨论,尝试建立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生态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个规划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过程中,要求明确规划的目标与范围,充分了解规划地区与规划目标有关的自然系统特征与自然生态过程以及社会经济特征、人群价值观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进行适宜性分析,并提出规划方案,然后对规划方案进行效益一代价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以确定出满意的方案。
生态规划方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求不是一个最终蓝图,而是将规划当作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施加一系列连续管理和控制,并借助于模拟寻求发展过程的手段,使这种管理和控制得以实施。
第五章计算机技术在区域发展生态规划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区域生态规划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使区域环境、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时间与空间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区域发展生态规划的定量分析能力与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还能对不同发展规划方案的效益与代价进行比较,使区域发展规划成为一个发展的动态调控过程。
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以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规划及广州生态市生态功能区划为例,介绍了生态规划方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方法。
三、自己的认识
1.从研究内容的角度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可知,前人关于其研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理可得到区域生态规划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特征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规划。
2.区域生态规划学与学科的联系
区域生态规划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是区域学、生态学以及规划学的一个综合。
所以这门学科学起来会相对困难,复杂。
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区域生态规划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使区域环境、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时间与空间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区域
发展生态规划的定量分析能力与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还能对不同发展规划方案的效益与代价进行比较,使区域发展规划成为一个发展的动态调控过程。
4.从应用角度
区域生态规划的应用广泛,关于区域生态规划的案例有很多。
例如,本书中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以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规划及广州生态市生态功能区划为例,介绍了生态规划方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