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选B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6.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选D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

7.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解析:选D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8.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选C材料中木工用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

9.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

10.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B.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解析:选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种植的区域变化||,故A项正确||。

1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选B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项错误||。

12.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B材料信息“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13.A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14.《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选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

15.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解析:选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1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选C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

17.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解析:选D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

18.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选C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19.《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20.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3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4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选B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禅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项正确;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