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8.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朝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10.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11.(2016·安徽摸底)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①夏朝的瓷器②商朝的青铜农具③唐朝的秘色瓷④北朝的青花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2016·洛阳期中)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6·南京测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8分)21教育网(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8分)14.(2016·全国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花种植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

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

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

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

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0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答案1~5.DBBDD6~10.AAABB11~12.DD13.(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14.(1)特点: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

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

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解析1.解析:材料没有提及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解析:根据题干中“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

3.解析:材料中引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

4.解析: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而铁器牛耕的出现则是私田大量开垦的原因,亦是其根源。

5.解析: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

6.解析:材料中图示显示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正确;中国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军事重心和版图的信息。

7.解析:由材料“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A项正确;原始瓷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清朝时制瓷业开始兴起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员参与瓷器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未能表明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故D项错误。

8.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是在王朝更迭时期,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A项正确。

9.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依附于农业的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其经营的规模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