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容量。
每课的第一课时,处理生字词时,我利用ppt出示需要认读的词语,不好理解的词语解释以及例句,节约了课堂时间,丰富了课堂容量。
其次,可以明确标明问题的要求,比如:《翠鸟》一课,找出描写翠鸟活动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并把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句子用曲线划下来,表示动作的词圈画起来,体会翠鸟动作的灵敏。
如果只是口头提问,有些同学会瞬间忘记用哪些符号标记,这样一来,方便孩子们随时按要求做题。
二、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
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
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
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又如《白杨》这一课。
白杨树是大西北特有的一个树种,成年的白杨树身形高大、笔直,作者用它形容在大西北艰苦创业的建设者。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课件,入情入境的学习,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白杨树和像白杨树一样顽强的建设者。
当他们看到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斗志,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风景宜人的草原、城市。
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的同学们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作者把白杨比作兵团战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平凡、坚强不屈、积极向上。